原油价格的上升会促进人们对别的替代能源的开发_原油价格对经济影响
1.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我国国内能源市场的影响
2. 亚洲主要国家的油气工业发展概况和安全战略
3.生物能源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4.影响石油价格涨跌的因素有哪些?
听到油价上涨的消息,整个人都感觉不好,毕竟手里还有一辆燃油车。买车的时候是马达一响,黄金万两;现在呢?油价一涨,马达一响,钱包异响了。这是对于个人而言,油价持续上涨最直接的影响了。而对于整个商业社会,各行各业影响也是很明显。
1、油价上涨,直接冲击的是整个石油产业链。
油价上涨的直接原因,是石油价格的上涨,而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不仅仅是燃料油来源,更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的直接原料或间接原料。
作为燃料油的来源,各种型号的汽油,柴油,煤油等等都会涨价,而广泛用于各种类型的动力机械,如汽车、拖拉机、轮船、军舰、坦克、飞机、火箭、锅炉、火车、推土机、钻机等等,使用成本都会涨价。
作为化学产品的直接原料,如润滑油、润滑脂、沥青、溶剂等等。它们是工业原料的基本原料或是中间体,油价上涨它们也会上涨。
作为化学产品的间接原料,如塑料颗粒、农药等等。传导到下游,将是每一瓶饮料和每一粒粮食的价格上涨。
2、油价上涨,首先影响的是整个运输产业链。
首先是物流。物流的成本主要是工具车投入和损耗,还有高速费,还有油价。油价上涨,本来同样的价格一箱油可以跑五百公里,现在同样的价格,只能购买三分之二箱的油,可以跑的距离明显缩短了。
其次是人流。无论是公共交通还是私人交通。以前一箱油的价格可能是五百,现在接近六百的时候,有私家车的人可能选择公共交通出行,而燃油车出租车飞机等等,则会选择上涨车费机票来抵消油价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
最后是运输产业链后的终端用户,如快递、包裹、蔬菜瓜果等等。需要经过燃油汽车运输的产品,油价上涨,运输的价格上涨,而成本将平均摊到每一个运输的快递、包裹,每一颗、瓜果等等的价格上。
3、油价上涨,次要影响的是各种商品价格。
就拿一杯奶茶为例。装奶茶的胶杯由于油价的影响,无论是胶杯原料还是运输价格,胶杯价格需要上涨,而配合胶杯使用的杯盖和吸管,也是需要价格上涨。而胶杯中的奶和茶,还有水果等等,因为肥料、运输、还有冷藏的成本,势必它们都会上涨。
如果你去奶茶店店,发现奶茶的价格上涨了,有可能是油价上涨了。
石油作为一种商品,价格的涨跌会有一定波动,理性看待,开心过好每一天。
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我国国内能源市场的影响
石油总有枯竭的一天。未雨绸缪,人类为了解决能源问题正在寻找替代方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源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可再生能源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风能、水能、地热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正在开发利用,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使用比例逐年降低。可燃冰、油页岩、页岩气等新的能源在不远的将来也将会得到大量开,甚至还有可能取代石油。近年来,我国原子能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华龙二号核电机组的建设,为核能发电安全提供了保障,势必会大力推广。中科大研发的核裂变小太阳可从海水中提取氘和氚,如果能得到普及将会有取之不尽的能源供人类使用。石油使用必将逐年减少,最终停止使用。
石油是自然的一种。人类使用石油的 历史 悠久,我国是最早发现和使用石油的国家 。石油从古代的泽中取火 ,到近现代的冶金、内燃机的使用,乃至通过石油制品衍生出各种原材料,包括纺织,生物制药,橡胶,高分子材料等行业都可以见到石油的身影。包括在肺炎疫情期间,生产口罩的无纺布所需的聚丙烯就是从石油提炼出来的。所以石油被广泛用于各种行业、领域中,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那么 科技 发展带来的创新,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不断提高, 科技 为人类生活带来了更多和更深远的影响。但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本质没有变 ,石油作为一种自然,也是被改造的对象。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类远离石油的日子不会不远,反而会更加密切。但使用方法和利用程度会更加科学,而不是滥用。正确使用和保护石油并不矛盾。
在能源领域,人类通过有效转变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核能 ,以及和通过合成技术逐渐发展的氢能,通过 科技 将这些自然有效转变成新能源,为替代石油这一不可再生面临枯竭的瓶颈提供不同解决路径。促进其它可再生能源的有效转变,是对石油的科学保护。 能为子孙后代留下福祉。但不是说弃用石油。
从生产要素原材料上看,石油应用也有广阔的舞台,远到化工产品的制造,近到随处可见的生活物品,无处不见其身影,可以说与生活、工作息息相关。无论从何种角度去评价石油,我们都无法拒斥它的存在。它就像神一样,时刻的呵护我们的生活品质。
石油的有效利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通过有效合理利用自然,人类的翅膀才能飞的更远。石油在古代用,现在还在用,将来应该还会使用。唯一的区别就是通过 科技 这一生产力所产生不同的驱动力,使石油正发挥着它应有的存在价值。
随着 科技 的发展,新能源替代石油的日子不会太远。
您好,我是双环数控,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人类距离不用石油的日子不远了,百年之内是可以实现的,如果你我能活到百多岁肯定能看到,可以从几方面思考。
一、地球石油储备有限。 据美国石油业协会估计,地球上尚未开的原油储藏量已不足两万亿桶,可供人类开时间不超过95年。而根据现在全球用油量来看,在2050前石油将会枯竭,之后的日子能源只能烧煤炭和矿物质。所以在我们这辈人要节约使用能源,到我们子孙后代怕是没有能源可用。
二、新能源的开发 。我们已经意识能源会用完的一天,在我们这代人就要为后代人留下财富和能源,比如太阳能、电动车代替燃油车、风能发电、天然气开发、页岩油开发、可燃冰开发等等,都是为了没有石油找好出路。石油能少用就少用,能不开就别开,像美国就很狡猾,国内大片大片的油田始终不开,天天想着怎么抢夺中东地区的石油,等别人家石油用完了,自己家锅里碗里都是油。
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国家乃至全世界都在提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发展的同时减少地球污染,节约环保。而不是为了国家快速发展而牺牲环境,过度使用地球,人是富裕了,国家也发达了,但是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家园已经满目疮痍,千疮百孔,工业废料成堆,垃圾成山,这不是我们希望的家园,而是人间地狱。
四、说到最后,可能大家觉得不在乎,跟自己没关系。 我现在连车都买不起还操心石油有没有?石油不光是 汽车 的能源,很多工业、机械、医疗、交通、通信、服装等等都是互联互通的。如果真没有石油的那一天,我们可能还会回到石器时代,过着原始的生活。
人类未来一定可以研发出替代石油的能源,但短期内不太可能。石油是保障生产的血液,一直都是每个国家的命脉。但因为国际上几大石油产区联手后再控制着这条命脉,所以一些国家都在研究怎样以风电、水电、核电、特别是太阳能电代替石油,尽量摆脱对石油国的依赖。但这需要一个很艰难的过程。
石油为什么很难摆脱依赖?作为燃料类。即便是新能源家用车能够普及,在载重方面,在工程机械车方面,在很多方面都离不开石油。
石油在化工用途上也很难替代,因为原油裂解后会变成很多基础原料,比如说乙烯,甲苯之类,这些基础原料再进行合成,变成一系列产品,比如说人造革、纤维、化学化肥、塑胶产品、人造橡胶,涂料,粘合剂等等,等于说我们的衣食住行全离不开石油。
随着 科技 技术加快突破,研发出更为实用、不用依赖石油、并能降低成本扩大使用面的新能源技术应该也会加快。一次石油的价格波动就足以引发经济危机,所以整个世界都在加快研发清洁能源的脚步。
值得警惕的是,一旦我国没有自主掌握新技术,那么与石油一样,还是会被国外控制的。
加快对 科技 人员的保护,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不远
可不依赖石油能源,不过估计得到22世纪了。
远了去。
你看世界各国为了石油争个头破血流就知道了
人类 科技 发展,离开石油的日子不是远不远,是不但不能离开,而且还应该继续开发利用。
这里只代表个人的观点和视角谈谈有关石油方面的一些事:
一 石油作为能源
1 现在已知的能源,大体有以下几种:
物理能源,化学能源,核物理能源,反物质能源。分开解释:
物理能源: 反应前后只是物体的位置变化和其自身产生的形态变化,释放的能量相对较小;跟以后的动能武器不同。
化学能源: 反应后生成了新的物质,但新的物质还是有反应前的有关物质元素构成;释放能量较大。
核物理能源: 反应后形成了新的物质,这新的物质真是新物质,跟反应前的物质的元素性质完全不同;释放能量巨大。
反物质能源,反应后什么都不生成,真的化为“乌有”,释放能量特别狂大。(E=1/2mv?,v是光速)
2 纵观人类 社会 的发展史,就是能源利用中的逐步升级的 历史 ;从这些 历史 的表现推断,人类 社会 的发展的整个进程,到目前才只是处于少年阶段。
人类 社会 从有文字记载的的 历史 ,才只有几千年;其能源的利用仅仅是物理能源来支撑,这段时期的工业很少,业农牧业发展是主体。
3 石油煤炭的开发利用
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化生产代替手工操作,蒸汽机的发明使用,为煤炭作为化学能源的使用提供了前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电气化生产,石油煤炭作为基础动力能源开始全面为人类服务;第三次工业革命,自动化技术的到来,也是石油煤炭等化学能源作为基础,广泛的大规模的应用在农业工业国防等领域,极大的刺激了人类 社会 的全面发展。
石油燃料 汽车
二 石油作为工业原料
石油在其冶炼加工过程中,作为动力能源已被广泛使用;在其副产品和衍生物的开发利用还正在进行中,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 健康 ,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在一些 科技 尖端方面人们也正在开发利用。
在目前来看,人类 社会 真的要离开石油煤炭,其可利用的其他肯定是捉襟见肘。所以,石油煤炭在很长的时期内不会被人们抛弃使用,相反,人们在工业原料取用上,还会依赖于石油和煤炭,以及他们的衍生产品。
化学纤维工厂
三 石油煤炭利用中的题外话
人们总在担心,千百万年生物地壳变化形成的石油,人类在不到200年的时间内将要消耗殆尽。
其实大可不必担心,无机盐转化为有机物也是大自然的物质变化能力的有效范围;大自然的这种变化能力可能会超出人们的想象很多也很广。
对地球表面物资的有限消耗,还有可能对人类的自我保护有着一些天然的联系,也就是说,大自然中的物质能源,本来就是供其他物质动物或人类来有限消耗用的;若永远不用,也会严重影响自身的进步,还有可能演变成人类的灾难。
森林大火
举几个极端事例以供参考:
1 森林大火
当今全世界有脑子的人都普遍认为,广泛绿化是保护自然,保护自己的最有利手段,所以禁止砍伐树木以保护生态环境。
美国,巴西,澳大利亚,中国的森林大火提醒我们,森林树木的密植合理,或人为间作也很重要,砍去多余树株,合理面积的消防距离是很有必要的。当然了,乱砍乱伐是绝对不容许。
2 石油煤炭
《西游记》中的火焰山,估计跟煤炭自燃很有联系,裸露在地表的煤炭,经久不得开发使用,会有自燃形成,他们一旦自燃对环境的破坏程度跟我们用煤炭发电当量等同,我们为何就不能用来火力发电呢。
石油的利用,也跟煤炭作用类似。我们人类不开发利用,那么自然就会用来销毁,这过程也等同于人类的利用当量。
都说是 历史 上的几次大灭绝,是行星撞击的结果;其实还有一种力量也能造成这种结果,那就是: 全球性的大火肆虐。而造成这种肆虐的原因就是石油气--甲烷。
下水道,沼泽地,盛产石油地方的地表渗逸等都可以出现很多数量的甲烷气体,独联体有个国家常年的气体燃烧,也说明了这种气体的数量量级;中国南海的可燃冰也是甲烷的水合物结晶体。若有地壳变动,也有可能乱翻到地面上来。
而这些气体若不人为的消耗利用,经过长久的地质年代,就会在空气中大面积燃烧,产生的过低气压就会将海水卷上来,估计也会造成地球的生物大灭绝。
综述,人类应该按照自然规律对应自己的发展活动,一切太极端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充分的尊重自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持续发展进步。
说远不远,说近不近,人类要想彻底摆脱对石油的依赖,主要还是看全球人类的灵醒觉醒程度,本次文明是否为下届文明所替代?人类能否走出二元认识的封闭空间?如果在不久的将来,全球人类有幸大觉醒!全球人类整体意识灵魂水平提高,那么磁性文明将不期而遇,此时,我们人类才能谈得上是真正摆脱对对地球煤炭石油能源的依赖。否则,按照现代文明发展的丑陋意识,人类莫说摆脱对煤炭石油的依赖?人类能否将此文明持续下去?都还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亚洲主要国家的油气工业发展概况和安全战略
字数多了,贴不下了,你去看看原文吧
二、长期石油政策抉择和金融博弈
石油作为一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历来是影响各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当今世界经济处于经济调整的复苏阶段,各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折、更新,进一步扩大了对国际石油的需求,其中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升级周期,更加大了对石油能源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出石油价格的重要性。如果石油价格过高,将促使生产成本上升、物价上升,直接制约经济的发展速度;反之,如果油价过低,将使石油出口国的外汇收入大大减少,从而损害了石油出口国的经济利益;因此,中期看,如何将国际石油价格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是国际社会需要妥善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1、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是世界经济进一步增长的不确定因素。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国际石油价格每桶上涨5美元,1年内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将下降0.3个百分点。石油生产和价格涨跌是一个周期性问题,并且会影响不同类型国家的经济增长。国际油价处于高位时会导致石油生产过剩、供过于求,继之价格又会暴跌,由此又导致石油生产收缩,石油价格上涨,这已经是由历史证明的经验。因此,有关国家经济增长不能不受这种石油生产------价格周期的影响,相比之下,石油输入国将比较出口国更易受到这种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目前工业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对石油的需求也有增无减,石油是发达国家最重要的进口项目,并且是对外贸易中最大的逆差项目。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于严重依赖进口的欧元区国家所产生的影响将最为直接,欧元贬值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所造成的欧元区通货膨胀上升的压力。即使由于石油输出国增产,使涨价问题一时得到缓解,也不可能改变这一基本走势。
从发展中国家看,近年来亚洲经济复苏势头比较好,扩大了对石油供给的需求。1990--1999年期间,除西亚产油国外,亚洲东部国家的石油需求增幅约占全球石油需求增幅的80%;如果油价居高不下,将对亚洲国家的财政收支、通货膨胀、国际贸易收支、偿还外债能力等都形成较大的压力,影响亚洲经济继续增长的良好势头。北美、欧洲和亚洲是世界的三大石油市场,其中亚洲的石油需求增长速度最快,但是作为亚洲主要产油国的产油量却基本上没有增长,这使亚洲各国从中东的石油进口量大幅度上升。另外,主要产油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动荡性也直接影响着油价的波动上涨,如委内瑞拉的政治问题使石油减产严重,沙特阿拉伯经济引起的设备老化石油减产,以及伊拉克破坏性的石油状况,都是油价潜在波动隐患。在产油国中,一些严重依赖石油收入拉动经济的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转轨国家,如俄罗斯等,受到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涨价使之大喜,跌价则大悲。2003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世界经济的总体复苏态势和增长水平。随着伊拉克紧张局势因突发暴力再度恶化,国际油价的高企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障碍。
2、能源需求结构调整的必然性。伴随经济全球化、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各国国民经济实力的快速增强以及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各国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2004年世界石油需求每日增加165万桶,石油日消费量达到7990万桶。同时,国际能源需求的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世界原油库存在减少,石油开的、技术与设备综合问题凸显;还有燃煤需求有所下降,燃油及燃气需求迅速增长,从而使国际燃油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随着新经济高科技含量的增加,国际石油生产、运输、储存等也有高新技术的更新改造,替代石油以及原油组合也逐渐显现,天然气、氢气等能源开发也对国际石油供求格局具有影响。由于世界经济面临传统经济转向新经济的转换,特别是出口拉动转向投资带动的结构转型,各国内需的扩大不仅增加了投资需求,也促使国际原材料价格急剧上涨,石油与钢铁、煤炭等原材料的上涨便具有连带反应。全球化商品流动时代使国际石油市场出现运输瓶颈和储存技术难题,运输成本的高企、港口和道路拥挤、储存成本上升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油价进一步上扬。
美国能源署预计,全球对各种形式能源的需求将在今后20年中增长54%,仅原油日消费量就将可能增长至4000万桶;美国能源资料协会(EIA)的2025年远景预测还显示,发展中国家能源使用增长将最为强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因经济颇具活力将进一步加大能源需求。预计今后20年中,发展中国家的能源使用量将锐增91%,而工业化国家用量将增长33%。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预计将增至每日1.21亿桶,2004年为每日8100万桶。美国、中国以及亚洲其它发展中国家将消化近六成的新增原油。有数据显示,亚洲2004年的能源需求将增长8%-10%,石油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不言而喻。
3、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性。石油问题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具有多层面的复杂性,比如OPEC与非OPEC之间的矛盾,石油供给国与需求国之间的矛盾,进而延展至大国与大国、强国与强国、富国与富国、大国与小国、富国与穷国等不同层次的复杂协调合作关系。国际石油价格不确定的波动干扰了世界经济的复苏,增加了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协调的难度。国际石油问题引发的国际经济关系中石油产出和需求的关系变异,聚焦在金融安全与经济利益,石油问题成为国别关系强化与松散、重组与离合的重要筹码,其中主导的突出影响因素是美国经济利益、政治霸权、军事强权及其在金融市场中独特地位。石油问题是美国对外政治、贸易、经济与外交关系的主线,也是美欧日经济金融竞争与较量的主要战线之一。统计数据显示,美国从中东的石油进口占其石油进口总量的25%,欧洲占60%,日本占80%,美欧日三大利益集团竞争源于石油,又怨于石油。
世界经济发展供求格局的日益明显,发达国家是主要石油消费国,而大部分石油出口集中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这里既相互需要,又相互矛盾,是一种需要不断调整和协调的关系。此外,美俄、日俄、中俄、中日以及新老欧洲之间的多重和复杂的国际关系均有石油色彩的渗入,政治意图也已成为油价波动的重要诱因。特别是俄罗斯与西方一些大国的利益交错,其中既有西方对外扩展与俄罗斯深化利益需求的意图,也有西方对俄罗斯石油需求的战略意图,日本的西伯利亚输油管线举动已经显为人知,美国更是谋划长远。
从地域角度看,海湾石油是工业发达国家所用石油的主要依托点。因此,世界舞台上的国际力量都紧紧盯住海湾巨大的石油储量,巴以冲突不断、海湾战事连连,也就不难寻味。海湾石油是世界经济和政治问题的焦点之一,它的起伏跌宕预示着国际局势的发展趋势。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结束之后,预测国际石油前景将更为困难,战事对石油市场影响超出预期。2004年政治因素将对石油价格起主导作用,随着政治问题的化解减弱和积聚增强,油价波动继续扩大。
4、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差异性。自欧元问世以来,对欧元的排挤和打击一直是美国国际金融战略的主旨,有形和无形较量已经使欧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与风险。美欧根本性的差异对立在于全球化与区域化理念的博弈。美日是经济全球化的极力推崇者,因为美日经济规模与市场份额和发展水平的主导,使他们在本地区内难以与弱势的广展中国家或新兴市场经济体相融合,担心在区域化中付出"代价",他们必然以全球化显示其优势并巩固其利益,;而欧洲则是政治、经济、金融和贸易等相对均衡的发达国家经济体,具有实现区域化的先天优势,欧盟5月1日东扩10国的实现,使新老欧洲的融合形成更强大的经济联合体,无论经济、人口或市场已经超出美国。美日和欧洲之间全球化利益主导和区域化利益差异,以及不均衡和均衡的状况,是形成各自经济全球化和欧洲经济区域化理念不同的主要原因。美欧日经济金融理念的差异也反映在金融市场汇率、股价、金价或油价等价格竞争中。在国际石油的争夺上,三大经济体或货币体也必然会以各自经济全球化或区域化理念,加大国际产品的竞争。以科索沃和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冲击原来的石油供求格局,辅之以货币竞争,则是不可忽视的美国全球化战略意向。从日本看,为弥补自身石油需求,其加紧与亚洲、中东国家的经贸合作,改善甚至强化与俄罗斯的关系,其动向也值得揣摩和研究。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国际石油价格走势已经超出市场相对乐观平和的预期,石油作为政治战略筹码的用途大有提升,并潜藏有美国等大国金融战略的策划。美国可以运用美元报价体系的优势,以美元挂钩石油报价手段控制油价,并伴之石油储存的策略,进一步显示其全球石油战略和金融战略的综合优势。
[对策]国际油价走势与我国石油战略
国际石油价格因全球经济复苏需求而扩大,因产油国政策调整而紧张,因地缘政治因素而恶化,因季节因素而变化,未来前景不容乐观。无论如何,石油持续走高必然影响世界经济增长。预计国际石油市场价格趋势短期内难以稳定向下,中期将会继续持续高企。因此,2004年的国际石油价格高点将会突破40美元乃至45美元,全年石油平均水平将可能达到35美元左右,高于去年31美元的平均价;如果国际石油价格一段时间维持35-40美元的高位,世界经济增长至少有0.2个百分点的减值;未来2-3年,国际石油价格将继续在涨跌中高企,但年平均价格有可能在33-38美元区间波动。对于世界经济而言,金融风险与石油危机都不可掉以轻心,更值得关注与防范因石油价格变化所引发的国际金融风险,包括美元动荡性风险和欧洲货币潜在的危机风险,这两大货币汇率走势与石油价格水平直接联系,必将影响全球经济、金融、贸易和投资等相关层面的变化与调整。今年以来已经召开和即将再聚会的G-7,都一直关注石油与汇率问题,突出表明了石油与金融安全的必然联系和重要影响。而全球利率上调的动向,将会进一步加大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石油市场联动效应。
我国是国际石油市场一个新兴的战略因素。扩大石油进口成为国际石油价格的一个重要影响。随着经济持续增长,我国已经成为石油需求大国,去年进口石油达到9941万吨,今年可能达到1.1亿至1.2亿吨,这也是4年来世界石油消费量的最高点。近期国际能源署的预测指出,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将继续超出预期,为高企的国际油价提供支撑。国际能源署将我国2004年第一季石油日需求量上调18万桶,至614万桶,较去年同期增长18%。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3年原油及油品进口量平均为每日210.6万桶。我国2月石油日进口量猛增至创纪录的316.2万桶,比1月高28.3万桶。我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04年前3个月的原油进口量达3014万吨,较上年同期飙升35.7%。而OPEC在近期的月度报告中也指出,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OPEC将提高2004年度的世界石油消费量预期,2004年世界石油消费量预期由原来的每天2387万桶提高到2617万桶。
在我国能源消费开始对国际能源市场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国际油价的波动也导致了我国国内的油价波动。我国从1998年开始对国内成品油市场实行动态管理,即根据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的涨跌来调整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国际市场油价的巨幅波动,不仅影响石油及上下游企业的经营绩效,加大了相关企业的经营难度,同时也对我国经济的走向,特别是价格走向产生广泛影响。有鉴于此,我们应当加快实施"国家石油储备战略",开展石油期货交易,完善国内成品油市场的价格形成与调整机制,维护我国的石油安全和金融安全,以确保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生物能源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日本、韩国是亚太地区油气匮乏的国家,因此两国的油气严重依赖进口。其能源安全政策着重于得到安全可靠的石油供应,并通过立法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印尼油气丰富,是东南亚重要的产油国之一。因此,印尼的油气开发政策着重与外国进行油气合作勘探、开发项目,通过与外国公司的产品分成合同及工作合同垄断性地管理石油开发项目。
一、日本的油气工业发展概况和油气安全战略
1.日本的油气的产量和储量
日本是一个工业发达而油气极端匮乏的经济大国,其所消费的石油的99.7%都要依赖进口。其国内石油剩余探明储量截止到2002年为801.4万吨,与截止到2001的剩余探明储量799万吨相比增长了0.25%。日本2002年的石油产量为60.0万吨(估计值),比2001年的产量65.5万吨减少了8.40%。
日本也是一个天然气很贫乏的国家,1999年底,日本仅有几个小气田,16~1999年日本年产天然气22亿~26亿立方米,2002年为24.02亿立方米。日本2003年1月1日的天然气估计探明储量为396.44亿立方米,与2002年同期的估计探明储量相比增加了0.99%。日本2002年的产量为24.02亿立方米,比2001年的24.38亿立方米减少了1.46%。
2.日本油气贸易
日本是世界上第四大能源消费国,第二大能源进口国(仅次于美国),石油进口位居世界第二。日本缺乏足够的国内能源来源,必须大量地依靠进口能源,该国约80%的一次能源依靠进口。日本的石油在海外,市场在国内。2000年进口石油2.64亿吨,进口天然气725亿立方米。
日本天然气进口量在逐年增加(见表7-2)。日本是岛国,没有从国外进口管道天然气的管道条件。日本进口天然气主要是液化天然气,其中,1998年液化天然气贸易量为661亿立方米。日本天然气主要进口来源:印度尼西亚占39%,马来西亚占20%,澳大利亚占16%,文莱占10%,阿联酋占10%。
表7-2 日本天然气进口量 (单位:亿立方米)
资料来源:日本通产省。
1999年日本主要的石油进口来源于中东,共占日本石油进口总量的85.0%,其中阿联酋占26.4%,沙特阿拉伯占22.1%,伊朗占9.8%,卡塔尔占7.0%,印尼和科威特各占5.9%,阿曼占5.1%。另外,从中国进口的石油占日本石油总进口量的4.7%。
3.日本的油气消费
(1)日本的经济增长与油气消费
日本经济在不断地增长,虽然从90年代以来日本的经济陷入困境,但其年增长率大约达1.3%,对能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仍然在不断地增长。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关系见表7-3。
表7-3 日本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
资料来源:日本通产省。
(2)日本油气的消费量
日本的天然气和石油消费量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在不断地增长。其1988年以来的石油消费量,见表7-4。
表7-4 日本1988年以来的石油消费量 (单位:万吨)
(据《能源政策研究》,2000.4)
日本的天然气消费量也在不断地增长。1995年其消费量为624.98亿立方米,1996年的消费量为676.79亿立方米,增长率为8.28%,19年的消费量为664.1亿立方米,比1996年下降了1.88%,1998年的天然气消费量为692.6亿立方米,比19年的消费量增加了4.29%。
(3)日本油气消费结构
日本是第二大经济强国,由于原来的石油消耗非常大,对外依赖进口的程度非常高,如果发生石油危机,日本的经济和国家安全会受到极大的危害,因此日本近年来不断努力降低其石油耗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不断增加天然气和其他清洁能源的消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19年为52.8%,1999年为51.1%,预计2010年将达到50.1%~47.7%。天然气所占比重19年为10.7%,1999年为13.2%,预计2010年将达到12.7%~14%。
4.油气储备及其能源安全政策
日本是亚太地区最大的原油和天然气进口国,其国内能源极为贫乏,油气几乎全部依靠进口。而其石油消费的99.6%靠进口,其中又有77.3%的石油来自中东地区,这就意味着日本比别的国家更容易受到石油问题的冲击。因此,日本积极取各项步骤进行石油储备工作,从15年日本就开始大量进行战略石油储备工作,制定了《石油储备法》,规定石油输入者、石油的炼制者都有储备石油的义务。到80年代初,日本的总储备量已相当于其121天的石油净进口量水平;到1992年日本的石油储备总量为8000万吨,占年消费量的28%,相当于其140天的石油消费需要;到1995年日本国家和民间石油储备总量相当于157天的消费量。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储备国。
日本的石油储备体系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根据其石油储备法进行的国家储备,另一部分是民间储备。国家储备又分为两种,即国家直接修建的储备基地和国家向民间租借的储备基地;民间储备则分为由民间石油企业进行的石油储备和由进口液化石油气(LPG)的部门进行的储备。其储备体系见图7-1。
图7-1 日本石油储备体系
(据国土部信息中心,2001)
日本国家石油储备的主要对象是原油。到目前为止,日本在不同的地区规划建造了10个国家储备基地。到1995年3月,日本民间石油储备大约为4540万立方米,石油储备大约为4500万立方米,总储备量相当于157天的消费水平。
日本石油储备动用机制和机构为:日本石油公团以石油公团法,按通产省的命令,负责储备的动用。原则上,储备是“最后措施”,在动用储备前,业界民间储备必须先投放市场,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可以动用储备:
(1)达成了利用储备作为联合应急对策的协议。
(2)在考虑石油供应中断的性质后认为有必要动用储备。
日本战略石油储备的资金来源是:储备的资金是由日本石油公团(70%),炼油厂及地方;而民间储备是由各炼油厂、营销商及进口商。
1999年7月,日本石油政策委员会(通产省的咨询机构)建议通产省考虑在供应中断的早期阶段就动用储备,并将储备量增加到与其他IEA的重要成员国可比的水平,即增加3140万桶。
20世纪60年代日本能源安全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保证稳定的石油供应。后来,第一次能源危机迫使日本将其能源来源多样化,因此,政策目标调整为保持多种能源的稳定供应(见表7-5),而不只是石油的供应,扩大核能和其他可替代能源的使用,减少石油进口,在建筑部门和运输部门实行严格的旨在提高能源效率的新措施,解除对油气部门和电力部门的管制,总之,日本能源安全政策的基本要素有:
A.促进海外石油开发,更好地利用潜在的国内能源;
B.发展非石油能源替代品,尤其是核能和液化天然气(LNG);
C.石油供应来源的多元化并保持与能源生产国的友好关系;
D.促进新能源技术的保护和商业化;
E.制定能源紧急管理程序,建立石油储备,应付可能的石油供应中断;
F.加强区域合作。
表7-5 日本能源安全指标(13~2010财年)(%)
注:日本财年是从每年的4月1日到下一年的3月底 (据赵志凌,2001)
为支持在海外勘查的日本石油公司,1967年,日本成立了一家国有公司(日本石油公团,JNOC)。日本石油公团已扶持了300多个海外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查项目。最初目标是要把日本公司在海外生产的石油在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到30%,然而,目前仅达到15%。日本石油公团的另一种职能是建立的原油储备。日本石油公团耗巨资建立了10个储备基地,目前日本石油公团管理的储备石油相当于78天的消费量。若加上私人石油公司的储备,则日本能抵挡连续6个月的石油供应中断。日本石油公团这类组织的正常运作依靠各种形式能源税的收入,因此,日本的能源价格在所有经合组织国家中是最高的。
从区域角度看,日本与近邻国家,尤其是东亚各国面临共同的能源安全问题。健全的区域能源体系有利于日本。系统的安排,如区域性石油买和储备体系,能强化对石油供应中断的抵御能力并确保石油供应既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又维持合理的价格。此外能源安全的传统概念也被赋予更多的含义。1980年中曾根首相政策研究小组首次在报告中使用了能源安全这一概念。此后,环境安全又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工作领域,以维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达到该目标,日本极力创设和资助许多研究项目。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区域合作领域:
A.能源政策、需求预测和供应战略方面的信息共享;
B.双边或多边储备的石油储备及储备释放机制;
C.定期联合审查应急措施;
D.合作研究限制需求措施,如税收、能源保护和提高效率等;
E.区域液化天然气贸易和开发;
F.联合开发可再生能源;
G.通过外交手段和国防战略保护国际海运线;
H.环境合作,如跨国界空气污染问题。
1996年7月,在日本财政支持下,亚太能源研究中心(APERC)在东京成立。该中心推动了APEC成员国对各种能源环境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如APERC调查了各APEC成员国建立应急石油储备的成本和效益。之后促使日本研究人员提出如下建议:日本倡议建立“亚洲战略石油储备”,以抵抗石油供应中断。
在区域合作问题上,日本一直在财政上做出了许多努力,并提供技术支持。这些活动包括:在保护与有效利用能源方面与中国联合实施的合作项目;与中国和韩国举行的三方环境部长会议;东亚酸雨监测网络系统;APEC环境技术交流虚拟中心(APEC-VC);以及2000年11月与澳大利亚、中国、印尼、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共同组织的“亚洲核能合作论坛”。
日本石油公团过去不管是否真正发现了石油,都对项目给予资金支持。这种对石油勘查的补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日本获得未来预期的一定石油储量,为日本长期的石油供应提供储量保障,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使公司没有动力寻求高的回报。结果是,长期以来大量的投资项目和担保,使日本石油公团积累了许多坏账(1万亿日元以上)。据媒体报道,从日本石油公团接受补贴基金的266家公司中,有154家公司已经破产,剩下的112家中,仅有13家没有亏损。财务管理的不善最终导致了丑闻,迫使石油公团董事长下台。为弥补亏损,日本通产省要求石油公团清算盈利项目以抵消坏账。
此外,2000年2月,石油公团子公司(日本阿拉伯石油公司)在沙特阿拉伯的钻探权未获延期。对日本寻求海外石油投资的政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此,通产省重新考虑了未来的政策,将逐渐减少对石油公司石油开发支出的财政支持,公团对私人石油公司的资助也将更加慎重。(赵志凌,国际经济动态参考)
二、韩国的油气工业发展概况和油气安全战略
1.韩国的油气产储量、贸易及情况
韩国也是一个油气比较贫乏的国家。国内几乎没有什么油气储量,各种能源消费中的%依赖进口,其75%以上的石油进口于中东。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量迅速上升,1962年为1040万吨油当量,1995年达到了1.5亿吨油当量,增长了近14倍,1999年则达到了1.82亿吨油当量。1998年韩国的石油消费量为9930万吨,1998年韩国的天然气消费量为156亿立方米。在1999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韩国的石油消费占消费量的56.3%,天然气的消费占9.3%。
近10年,韩国能源消费平均年增长速度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二者分别为10.3%和8.7%,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增长速度更高,其中天然气的消费平均每年增长达22%,居亚洲各国天然气消费增长速度的首位。
1998年韩国进口液化天然气(LNG)为143亿立方米。
2.韩国的油气储备及其能源安全政策
19年韩国石油开发公司(PEDCO)法(1999年1月1日更名为韩国国家石油公司,KNOC)规定建立石油储备系统,1991年修订,1993年实施的石油经营法规定了私人公司的储备义务。韩国1999年9月底的储备规模为7580万桶,相当于37天的需求量。2001年9月的原油和石油产品储备达到了1.51亿桶,相当于韩国74.5天的供应。
韩国的储备机构有储备(韩国国家石油公司负责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规划、储备场所的建设,储备油购买、维护及动用)和民间储备(主要是石油精炼厂,石油进口商和销售商)。
在紧急状态下,韩国国家石油公司负责储备的动用。可以在以下情况下动用战略储备:
1)严重的及长期供应中断的情况下,根据命令动用储备;
2)短期供应中断情况下,应精炼厂和进口商的要求可动用储备。储备的动用主要按照国家石油公司与精炼商或进口商的租借合同进行。
韩国石油的储备主要由国家出资(主要来源于能源税的专门账户),民间储备由企业出资。
1999年7月8日,韩国国家石油公司(KNOC)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石油储备终端(在丽水),储备能力为3000万桶。这一终端的完工标志着KNOC应急储备的二期工程完工。KNOC目前的储备能力为9500万桶,相当于51天的消费量。韩国正在进行储备的三期工程,预期2004年完工。届时KNOC的储备能力将达1.62亿桶,相当于84天的消费量。若加上私人公司的储备,则可满足IEA90天消费量储备的规模。
1999年6月挪威国家石油公司(Statoil)与KNOC签订协议,租借韩国的两个上述石油储备终端(包括刚完工的丽水终端),出于商业性目的在韩国储备800万桶的北海石油。Statoil向韩国承诺,在发生紧急情况时,KNOC有权优先动用这些储备油,价格可以比国际市场低5美元/桶。
为确保能源安全,韩国积极推行能源多元化政策。
三、印度尼西亚油气工业发展概况及油气安全战略
1.印度尼西亚的油气产量和储量
印度尼西亚的石油剩余探明可储量截止到2002年底为止为6.85亿吨,与2001年底的6.82亿吨相比增加了0.44%。印度尼西亚截止到2002年底的天然气估计探明储量为2.62万亿立方米,与截止到2001年底天然气估计探明储量2.62亿吨相比没有什么变化。
印度尼西亚2002年的石油产量为5600万吨(估计值),比2001年的石油产量6071万吨相比减少了7.76%。2002年的天然气产量为590.34亿立方米,比2001年减少了8.39%。
2.印度尼西亚的油气贸易和油气消费
印度尼西亚自从1996年以来,其石油消费量都超过了4200万吨,19年达到了4600万吨,1998年达到了4370万吨。
1998年印度尼西亚的天然气商品量为635亿立方米,而其1999年的天然气商品量为660亿立方米(估计值)。1998年印度尼西亚的出口量为364亿立方米,而其1999年的出口量为388亿立方米(估计值)。
3.印度尼西亚的油气储运和油气安全政策
印度尼西亚位于东南亚,国土面积191.9平方公里,人口21370万(2000年预计数),印度尼西亚有丰富的油气,是东南亚重要产油国之一。印度尼西亚1999年底探明的石油储量为4980百万桶,原油产量为128.8万桶/日,油气管理部门是PER-TAMINA国家石油公司。
1954年印度尼西亚宪法规定,印度尼西亚的自然归国家控制。1967年的矿业法将印度尼西亚的矿产分为三类:
a类:战略性矿产;包括石油和天然气、放射性矿产、煤、锡等。
b类:重要矿产;包括金、银、铅、锌、铜等矿产。
c类:未包括在a类和b类的矿产,如非金属矿产。
对a类和b类矿产的矿业活动由矿业能源部代表国家行使管理和控制权,c类矿产是由矿产所在地的省来管理。
根据1945年印度尼西亚的宪法和1967年矿业法的宗旨,矿产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其他各方只可以根据由矿业能源部代表国家颁发的矿授权书(针对战略性矿产和重要矿产而言),或由有关的省颁发的区域矿许可证(针对C类矿产)进行矿业活动。
矿授权书和区域矿许可证只可授予印度尼西亚机构或国有企业、本国私人企业、集体企业和印度尼西亚公民。
尽管矿授权书和区域矿许可证只可授予印度尼西亚的团体和个人,但外国公司有大量的机会参与印度尼西亚的矿产开发活动。自1967年以来,印度尼西亚一直在促进外商投资活动,根据外国资本投资法(1967年),外国公司可以在与签订“工作合同”的基础上,获得矿产开发的专有权。就石油工业和天然气而言,一家私人公司(通常称之为“石油承包人”)必须按照所谓的产量分成合同(PSC)的规定签订一个合同。石油勘探也取PSC方式,外国公司必须同国有石油公司(PERTAMINA)签订合同。根据合同的规定,外国公司得到28.85%的石油产量,印度尼西亚得到71.15%的石油产量。对于公司所得的28.85%的产量,承包公司必须支付48%的所得税,外国公司实际到手的收益只能是石油产量的15%。外国公司负担的所得税是由油气分成合同决定的。
印度尼西亚要求国家石油公司(PERTAMINA)建立储备,其目前储备的规模相当于34天的国内消费量(其中17天用于国内销售,12天用于供应炼油厂,5天供港口船只)。印度尼西亚的储备机构为印度尼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RTAMINA),其资金来源为国家石油公司的周转储备。
4.印度尼西亚鼓励外商投资的立法变化和油气开发新政策
为了更好地吸引外资进入印度尼西亚从事油气勘查活动,印度尼西亚制定了优惠的措施。主要是:外资要想从事勘查活动,可以直接与印度尼西亚签订工作合同,也可以与印度尼西亚勘探权人建立联合风险企业,然后再签订工作合同。但外商一般选择与印度尼西亚签订合同的方式进入,因为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保证外资取得开发其发现的矿床的权利。工作合同的法律效力高于其他规定,并且不受未来立法变化的影响。它赋予经营公司独占权利进行矿产勘查,开发现的矿床,精炼、存储和运输掘出的全部矿产,在印度尼西亚境内推销、出售或处置生产的矿产品。经营公司必须是在印度尼西亚注册的有限印度尼西亚责任公司。工作合同具有优先权,对土地所有者的补偿和安置程序比较简单。工作合同有效期可长达30年,并可以延续。1994年6月印度尼西亚发布一项新的规定,大幅度放宽对外资的限制,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了一系列特许权。即允许在新成立的印度尼西亚公司中外资股权达到100%,而以前最高不能超过80%,并且取消了以前规定的最低投资需要125万美元的要求(张莓,2001)。在石油开发方面,印度尼西亚的最新政策是(张新安,2001):
1)PERTAMINA通过与外国公司的产品分成合同及工作合同垄断性地管理石油开发项目;
2)1988年以来产品分成合同修改了4次,针对前缘地区开发,提供专门优惠;
3)19年东南亚爆发了金融危机之后,重新审视了总体石油政策,国会正在讨论新的油气法。
4)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目前印度尼西亚的石油战略储备已达成34天的国内消费量。
在天然气领域,印度尼西亚天然气勘查开发和利用的新政策是:
1)扩大天然气用量以替代国内石油消费,减缓石油出口能力下降的速度;
2)为鼓励天然气开发,取税收优惠政策,取消石油产品补贴,修建国内天然气管线网(苏门答腊-Batam-新加坡;苏门答腊-西爪洼等)。
影响石油价格涨跌的因素有哪些?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居高不下,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开发利用尚不能普及,而各国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因此,如何开发替代能源的问题受到各国普遍关注。许多国家将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发展替代能源的重要战略,生物能源是其中发展最快的领域。目前的液体生物燃料主要有生物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
在我国,生物能源的利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我国人多地少的特殊背景下,生物燃料的快速发展面临着粮食安全问题。2007年,国内物价急剧上涨,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推广燃料乙醇产业发展而导致市场粮食供给短缺形成的。为寻找替代能源,消化部分陈化粮,中央财政曾投入国债资金4.8亿元,用于河南、安徽、吉林三省燃料乙醇企业建设,对试点企业免征燃料乙醇5%的消费税。自2002年试点以来,燃料乙醇定点生产企业共减免两税1.9亿元。为鼓励玉米加工乙醇,国家有关部门还为定点乙醇生产企业提供专项补贴。此外,国家还以7173元/t的价格包销产品。试点推广几年下来,随着燃料乙醇产量增加,陈化粮库存骤减,仅有的少部分陈化粮炼制完后,试点企业开始将大量新粮用于乙醇生产,在试点地区便出现了大量粮农把家里的粮食纷纷卖出的局面,导致我国各类粮食价格上涨迅速,生物能源的发展遇到了与民争食的问题。
1、我国生物燃料发展的基本形势
生物燃料属于生物能源,是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源,与风能、太阳能等都属于可再生能源。由于其有利于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经济高速增长与能源短缺的情景下,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成为各国替代能源战略的重要领域。我国生物能源的发展起步比较晚,但发展比较迅速。
1.1我国生物能源发展的基本情况。具有可再生性的生物燃料乙醇被认为最具发展前景,也是目前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的生物质能源。燃料乙醇的生产主要是以玉米、小麦等陈化粮为主要原料,按10%的配比与汽油混合制造汽车燃料,既节省原油,又在减少汽油燃烧对大气污染的同时,提高燃烧效率。我国从2001年开始发展燃料乙醇,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快,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巴西的世界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国。我国现有的四个工厂,2006年生产的102万t乙醇中,80多万t是用玉米生产的,还有20万t是用其他粮食和薯类作物。
1.2我国生物能源发展迅速。我国燃料乙醇生产企业主要有指定的河南、安徽、吉林和黑龙江等省的4家企业。从产量上来看,我国燃料乙醇产量已经从2003年的7万t,一路飙升至2006年的102万t;从消费量来看,燃料乙醇的消费量已占全国汽油消费量的20%以上;从产能来看,全国生物乙醇生产能力已经达150万t,加上意向建设产能达1000万t(远远超出中央制定的未来“五年”的500万t)。此外,一些地方正变换着花样,以更加隐蔽的方式规避国家立项门槛的严格限制,毫无顾忌地继续上马粮食转换项目,而在全国范围内,这样的工程项目正迅速地扩大着数量。因此,我国生物能源发展的潜在问题,已不单是一个1000多万t的产能问题。
1.3我国生物能源的发展有危及粮食安全的倾向。我国生物能源迅速发展的一个潜在问题是危及粮食安全。世界上用玉米生产生物燃料的做法比较普遍,在目前生产技术条件下,每生产1t生物乙醇,要耗用粮食3-4t。“粮食能源化”正引发中国粮食市场的巨大变动,而当市场供需失衡时,即便1‰的缺口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最初,乙醇生产以国内囤积的近1亿t陈化粮为原料,而目前陈化粮已基本消化完毕,乙醇生产开始转向使用新粮,这无疑对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埋下了隐患。以东北吉林省的榆树市为例,近几年来,该市连续成为“全国产粮第一县市”,每年粮食产量240万t,其中玉米180万t。该市有在建的两大生物质能源工程,如果这两大工程全面完工,全市的玉米都不能满足这两个工程的需要,需要从外面调进。按照,这两个工程一期要各自“吃”掉玉米60万t,二期建成后则都是100万t。由此可见,发展生物能源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从而可能危及我国的粮食安全。
2、发展生物能源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生物能源的发展虽然可以替代部分石化能源,有利于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缓解能源危机,但也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2.1导致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玉米是东北三大省的优势,长期以来,大量的玉米被调往南方地区,用于生产加工饲料。而在发展生物乙醇的利益驱使下,东北玉米不仅调往南方骤减,而且当地饲料厂也购不到合理的粮食,致使养殖企业饲料短缺,直接造成了养殖业的成本上升。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关乎13亿人口的生存,如果大量靠玉米、油菜解决能源问题,将会带来一场人为灾难。在我国粮食供给处于紧平衡的形势下,随着这些农副产品的价格上涨,其他商品的价格也就随之水涨船高。正常经济运行受阻,市场不再良性循环,负面影响很快波及整个生产链,从而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稳定。
2.2不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玉米加工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许多地方出现一哄而起、盲目建设玉米加工企业的势头,这不仅不利于农业结构调整,也不利于玉米加工产业的健康发展,并有可能引发国家粮食安全问题。随着玉米价格飙升,2007年更多的东北农户改种了玉米,而放弃价格异常波动,且田间管理困难的大豆种植。2006年,中国玉米总产量1.42亿t,比2005年增加300万t,消费量为1.37亿t。除了口粮玉米稳中趋降以外,饲料用玉米和工业用玉米都在不断增长,按照这种趋势,中国很可能成为玉米净进口国,如不加以控制,燃料乙醇的发展,可能引发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2.3使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耕地更加得不到保障。2006年,中国的汽油消费量约为4600万t,按照年平均增长率5%计算,2010年汽油消费量将达到5700万t左右。如果按10%的燃料乙醇添加汽油计算,目前折合全国需求燃料乙醇在460万t,2010年会达到570万t。以每1t燃料乙醇消耗玉米3.5t计算,570万t燃料乙醇折合需消耗玉米1995万t。中国玉米年产量按照1.4亿t计算,燃料乙醇用玉米将占玉米总产量的14.25%。玉米单产按6000kg/hm2计算,1995万t玉米折合占用耕地33.23万hm2,相当于全国现有耕地总面积的2.72%,而2.72%的耕地差不多可以养活3500万的人口,也就是目前人口的10%左右。只要石油价格不低于每桶35美元,粮食价格不超过1400元/t,利用粮食转化成石化产品对企业和农户都是有效益的,这样,市场机制将会诱导大量的耕地去生产生物能源的原料,从而难以保障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耕地。
3、在较长的一个时期里,我国的粮食供给并不乐观,在中国使用玉米为原料发展生物能源的空间是十分有限。虽然发展生物能源是我国替代能源战略的重要领域,但其发展有可能危及我国粮食安全,因此面对这一新兴产业,我们应该根据国情理性对待。
3.1不能照搬美国、巴西发展生物能源的经验。虽然我国有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必要性和一定可行性,并且具有一些潜在优势,但也不能像美国、巴西等国家一样来发展生物能源,其理由是我国的国情与美国和巴西不同。这些国家有着丰富的耕地和水,它们可用50%的玉米储备来生产燃料乙醇,而在我国却无法办到。我国耕地本来就贫乏,人均耕地不及世界平均的1/2,现在乃至今后,我国耕地还会因城市化、工业占地而逐渐减少。与之同时,强大的人口压力进一步激化了人地关系的紧张态势。
3.2不能依靠国际粮食市场来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粮食安全不仅是指粮食的数量供给安全,而且指粮食的价格安全。一种生活必需品如果价格上涨过快,肯定会严重干扰民生,引发民众的紧张心理,进而有可能成为社会危机。如中国的粮食需求也大量依赖世界市场,由于大国效应,可以预料,世界粮价将上涨更多,这反过来也会促进中国的粮价上涨,增大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压力。
3.3“发展”与“”之间的矛盾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燃料乙醇的发展遇到了与民争食争地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提出将停止在建的粮食乙醇燃料项目,在不得占用耕地,不得消耗粮食,不得破坏生态环境的原则下,坚持发展非粮燃料乙醇。其重心是为燃料乙醇项目紧急“刹车”,事实上,已经多次要求新上燃料乙醇项目“刹车”,然而,效果不尽人意。如何破解隐藏在问题背后的“发展”与“”之间矛盾,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用更长的时间来求解。
3.4我国匮乏可能会产生粮食乙醇路线与民争食的问题。虽然从理论上讲我国不具备大规模发展生物能源的可行性,但我国的国情决定我国又不得不发展生物能源。近年来由于发展生物燃料,2006年和2007年,玉米供应紧张,价格随之上涨。处在生物能源发展的早期尚且如此,将来随着国家发展生物能源的规划逐步实施,如果对发展生物能源不加以规范和管理,情况将会更加严重。因此,如果能够做到生物能源不与人争粮(油)、不与粮争地,就可以突破生物能源关键限制的原料保证。但我们知道,无论是发展生物能源对化石能源的直接替代,还是发展生物化工对化石能源的间接替代,在总体匮乏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是比较难的。
3.5要注意生物能源的石油替代导致农产品价格提高的可能及后果。我国生物能源的规模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生物能源和石油替代的鼓励政策上,必须十分慎重和具有选择性。“十一五”期间,中国发展600万t燃料乙醇,到2020年发展燃料乙醇至1500万t,生物柴油500万t。这一规模可能还不至于严重威胁粮食安全。但如果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在高位,不用鼓励,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一定会有更多的农田和农民转向“种石油”,进而可能导致粮食短缺。到那时候,需要做的,就是如何防范农民盲目逐利和应付食品价格上涨,维护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在扶持发展生物能源的过程中,应当把握几个基本原则:不能与粮食争夺土地,防止过度投资;在不危及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把能源替代的发展方向要作为长期战略;尽管我国面临严峻的能源安全形势,但是粮食安全永远都比能源安全重要。
4、在不影响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谨慎发展生物能源。现阶段,我国发展生物柴油的瓶颈是原料,即原料的数量和价格。在我国总体上人多地少,农业后备不足、粮食供应将处于紧平衡状态的情况下,使用玉米等粮食为原料发展生物能源的空间是十分有限的,必须寻求其他替代作物。
4.1尽快制定保障可再生能源法,顺利实施的细则和配套政策。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施。它无疑使得在较大规模上发展生物质能源和迅速创立相关市场成为可能。目前要加紧有关方面实施细则的制定,以使之早日出台。实施细则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限制甚至禁止以粮食为原料发展生物能源;二是国家从财政、税收以及融资渠道上对发展非粮燃料乙醇给予支持;三是支持和鼓励非粮生物能源作物技术的开发;四是对开发冬闲田、盐碱地、荒山等未利用的土地建设生物能源与生物化工原料基地的农户和企业以及其他组织,将视情况给予适当补助。五是设置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
4.2大力发展非粮能源作物,兴建能源作物基地以粮食为原料发展生物能源并不是长久之策,应当另找出路。我国生物质丰富,生物能开发潜力巨大。我国尚有宜林荒山荒地5400多万hm2,还有近1亿hm2盐碱地、沙地和矿山、油田复垦地等边际性土地,可以考虑发展利用这些土地,大力发展非粮能源作物,如木薯、甘蔗、甜高粱等非粮原料,因为它们大多生长在盐碱地、荒地荒山上,利用这些东西,把它们转变成生物燃料,这样既能解决解决燃料乙醇原料成本高、原料有限问题,又不与主要的粮食作物争地[7]。还可以考虑将部分宜林荒山荒地发展成为能源林,比如广泛生长在我国南方的麻疯树,它可以种植在那些不适于种植粮食作物的贫瘠土地上,而且大面积推广可以使贫瘠的土地重新变得肥沃。正是因为麻疯树可以提供优质的生物燃料,印度和其他一些国家也已经开始麻疯树种植的研究。
4.3大力发展非粮生物能源作物开发的技术。新技术的开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生物燃料生产的原料供应问题。目前生产生物燃料大多使用的是粮食,但在我国利用粮食为原料发展生物能源是不现实的。而通过发展非粮植物来发展生物燃料,关键是要开发出能将这些非粮作物有效地转化为生物能源的技术。目前我国已自主开发了以甜高粱茎秆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技术,并已在有关地方开展了生产试点。同时我国专家开展了秸秆制取燃料乙醇的技术研究开发,现已在安徽形成年产600t的试验生产能力。但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涉及到秸秆的收集、生产技术的开发、生产设备的制造、生产工厂的建设等,不过现已有初步的进展。我国在用甘蔗生产燃料乙醇方面还是空白。我国广西、云南、贵州等地都种植甘蔗,甘蔗不仅可以制取乙醇,而且甘蔗渣可以用于制取生物柴油。同时以木薯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也应当成为我国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因为生产木薯基本上不与粮食争地,而且我国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甚至湖南、四川等地都可以广泛种植。
4.4要加强监管职能。我国的经济发展日益市场化,市场的力量越来越大,但在发展生物能源方面,不能完全相信市场,要进行必要的干预,否则可能会危及到粮食安全。因为不管是从企业的角度来讲,还是从农户个人来看,只要市场价格合适,规模加工燃料乙醇的生产线除了使用非粮作物,还会吸入许多种粮食,就会演变成直接拿粮食去转化生物能源。在农产品总量受耕地面积限制的情况下,这会引发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
首先,供求关系的影响无疑是影响石油价格的因素之一,而石油供求关系又受到石油产量、库存和石油储量的综合影响。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全球石油的探明储量在不断攀升,所以在短期内石油储量问题将不会成为国际社会主要担心的问题。不过由于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因此世界石油的产量不可能因为储量充足而无限制的开,石油开量的上升趋势料将在 2015年前就会达到顶峰。
目前影响石油价格的因素还包括了替代能源的开发上目前由于石油价格的不断上升,以及石油的不可再生性,已经使得各国意识到了巨大的危机。因此世界各国正在加快对石油替代产品的研发,希望早日摆脱经济发展对石油的过度依赖。
除了供求关系影响石油价格的因素之外,世界范围内一些突发的重大正字时间也会对石油价格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石油不但是一种重要的能源物资,更是各国的战略储备物资,一旦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战争的进行需要大量的石油能源的支撑,否则即使有再先进的武器也难以避免被兵临城下的困境。
而国际大额资金的流动对也是影响石油价格的一个主要因素,目前石油价格市场的特征显示为期货市场影响增强,这也导致了当下期货市场石油价格想现货石油市场传导的现状,在大量资金涌入或撤出石油市场的时候,石油价格难免会出现不符合常理的波动。
最后一个影响石油价格的因素是汇率的变动上,因为石油做为大宗商品的一员,其主要还是以美元做为计价单位。美元和世界主要货币之间的汇价变动对石油价格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果美元指数走低,必将使得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价格上升,反之美元指数走高的话,国际石油价格将面临承压下行。
说了这么多影响石油价格的因素,其实还并不能完全解释出石油价格的变动机制,因为除了上述的因素之外,石油价格往往还会受到气候因素,利率变动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不过石油做为各国重点关注的储备,它的一举一动都必将牵扯着各国经济的变动,在石油替代产品成熟问世之前,石油市场都将成为各国的兵家必争之地。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