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写关于"国际粮价上涨对农民积极性影响的调查"

2.关于调查报告

油价调整的利弊分析报告怎么写好_油价调整的利弊分析报告怎么写

总序

序言

第一部分 国际油价波动分析

第一章 全球石油市场信息溢出研究

1.1 引言

1.2 信息溢出检验文献综述

1.3 实证研究

1.4 本章小结

1.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国际油价短期波动研究

2.1 引言

2.2 以前的相关研究

2.3 实证数据和方法

2.4 实证结果

2.5 本章小结

2.6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粗糙集和小波神经网络的油价影响因素分析

3.1 引言

3.2 基于粗糙集和小波神经网络的混合方法

3.3 混合方法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国际油价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4.1 引言

4.2 影响原油供给的因素

4.3 影响原油需求的因素

4.4 影响原油价格的短期因素

4.5 本章小结

4.6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突发对油价的影响分析

5.1 引言

5.2 突发类型

5.3 油价波动特点

5.4 案例分析:突发对油价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分析

6.1 引言

6.2 经验模态分解

6.3 分解

6.4 合成

6.5 本章小结

6.6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基于LSI的文本聚类在影响油价分类中的应用

7.1 引言

7.2 文本预处理

7.3 基于LSI的文本聚类

7.4 聚类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7.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国际油价预测

第八章 动态因子方法预测原油价格

8.1 引言

8.2 动态因子方法

8.3 数据

8.4 回归和预测结果

8.5 本章小结

8.6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基于基金持仓的国际原油期货价格预测

9.1 引言

9.2 影响国际原油期货市场的因素分析

9.3 国际原油期货价格预测

9.4 本章小结

9.5 参考文献

第十章 小波变换在油价分析预测中的应用

10.1 引言

10.2 小波变换

10.3 基于小波变换的油价序列多尺度分解

10.4 基于多尺度分解的油价预测

10.5 本章小结

10.6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油价预测

11.1 引言

11.2 小波神经网络介绍

11.3 实证分析

11.4 本章小结

11.5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基于供求理论的石油季度价格预测

12.1 石油价格影响机制简介

12.2 石油季度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12.3 石油季度价格预测模型的建立

12.4 本章小结

12.5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勘探开发与国际石油供求间关系分析

13.1 引言

13.2 石油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情景预测

13.3 石油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情景预测

13.4 本章小结

13.5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基于VARX与VECM模型的年度国际原油价格预测

14.1 引言

14.2 模型理论与方法

14.3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14.4 模型预测与结论

14.5 本章小结

14.6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国际油价预测系列报告(摘选)

附录二 报刊文章和观点精选

如何写关于"国际粮价上涨对农民积极性影响的调查"

国际油价近期连续回升,创四个月以来新高,而国内油价在四个月内3次调整,频率之高前所未有。邓郁松认为,尽管《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并没有量化的具体指标表明油价在什么价位、什么时候该调整,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频繁调整将成为今年常态。

中国经济网记者作了一个粗略统计:2005年3月至今,汽油出厂价共12次调整,其中8次上调,累计涨幅1980元;柴油出厂价共10次调整,其中8次上调,累计涨幅1670元;航空煤油出厂价共调整8次,其中6次上调,累计上涨910元。总体来看,涨价成为国内油价调整的“主旋律”,跟涨不跟跌现象一直以来饱受质疑。对此,邓郁松分析,这是因为3年来我国原有的定价机制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而照现在新机制的执行情况,这种现象有望改观。

在邓郁松看来,按照目前油价调整的实际情况,新机制从执行层面与以往有着很大区别,这是好现象。“希望这种机制能坚持下去,密切跟踪,那么将来随着国际油价的回落,国内油价也能适时跟跌。”

大幅波动仍是未来国际油价主基调

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已接近50%,高油价几乎成为中国无法避免的刚性开支,油价动荡也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及资本市场不可忽视的因素。随着新定价机制的实施,中国油价逐渐接轨国际,将越来越紧密地随国际油价调整,因此对国际油价未来趋势的判断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预测国际油价也许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因为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揣摩透它的脾气,即使是极其专业的投资机构也常常失手。”邓郁松在他参与撰写的《中国经济报告》如此叙述,因此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访时,他更多地倾向于发表自己的判断,和陈述理由:“我的判断是,油价大幅波动现象短期内难以改变,我个人认为今年的趋势是前低后高。”他认为四个主要因素影响国际油价走势:一是石油需求形势,目前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全球需求量下降;二是石油集中,欧佩克和俄罗斯对油价走势仍有控制能力;三是货币因素,美元走势的影响;四是石油公司成本居高不下,以致油价长期低于40美元不现实。

邓郁松认为未来几年国际油价“走高比走低的概率更大”,而种种因素变化导致中国油价要保持相对稳定“不具备外在条件”。而对于这次油价上调,他认为并不影响部分地区价格促销,因为去年四季度以来成品油市场,尤其是柴油市场由于需求量下降,短期内存在供过于求的压力,库存需要释放。(记者 牟修锐)

关于调查报告

加分哦!!!加分哦!!!加分哦!!!加分哦!!!加分哦!!!加分哦!!!加分哦!!!加分哦!!!加分哦!!!

一 、对下半年经济走势的分析判断

下半年,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次贷危机影响将向实体经济进一步扩散,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和俄、印、巴等新兴经济体经济都出现不同程度放缓,世界经济增长下滑趋势明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亚洲开发银行分别预测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将比2007年增幅回落1.1个和1.5个百分点。同时,能源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攀升,世界范围内通货膨胀有所加剧。对于全球经济走势,有的专家认为,本轮全球经济放缓和通货膨胀抬头将导致全球经济出现较大幅度的周期性调整,而有的则认为,经济增长下滑将在今年年底前企稳,全球经济明年会重新回到上升通道。尽管对全球经济走势的判断仍存在分歧,但全球经济放缓和通胀加剧短期内已成定局,而且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国际经济环境趋于恶化。

从国内看,促使经济增长减速的因素明显增多。一是出口增速将继续回落。受国际需求减弱、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外贸出口增长将进一步放缓,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继续降低。根据美国的统计,今年一季度中国(含香港)对美出口仅增长1.8%,值得重视。二是消费实际增长将放缓。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偏低和价格总水平高位运行,大大削弱了居民消费能力。房地产和汽车两大消费热点明显降温,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乏力。三是投资实际增长将减速。受出口和内需增长回落的影响,投资增长动力不足,加上银根收紧、股市融资规模缩小、企业利润增长回落等因素使投资资金趋于紧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将减速,估计下半年扣除投资品价格指数后的投资增长在15%左右。尽管灾后重建在一定程度上能拉动投资增长,但改变不了投资增长整体趋缓的趋势。

总体看,我国经济在2007年前三季度达到12.2%的增长高峰后,去年四季度已经显现高位回落势头。今年上半年,经济周期性、趋势性下滑态势更加明显,全年经济增长将继续平稳下行。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步入下行通道的同时,物价涨幅明显升高,国民经济从“高增长、低通胀”正向着“高增长、高通胀”甚至“低增长、高通胀”发展。有关机构对2008年主要国民经济指标的预测结果见表1。

表1:部分研究机构对2008年主要国民经济指标的预测

增长率单位:%

指 标 国内生产总值(GDP)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外贸出口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M2

国家信息中心 10.3 24.5 18.7 20.0 7.0 17.7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 10.3 26.3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12.4

(实际增长率)

20.0 7-7.5 16

(目标值)

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 10.4 25.1 19.0 19.5 7.1 16.3

如何看待当前的增速回落?我们认为:第一,在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从内外因素考虑,增速回落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如果全年能保持10%左右的速度,是符合宏观调控的导向和要求的。宏观政策应保持稳定和连续。第二,不少机构预测,2009年的经济景气并不乐观,甚至会进一步回落,因此,也要防止经济出现惯性下滑、回调幅度过深。为此,要高度关注出口和投资实际增速的变化,关注房地产市场走势,关注就业情况变化,关注可能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的经济、金融危机,适时适度地调整政策力度和导向。

四、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

通货膨胀不断加剧已经在多国蔓延。美国5月份通胀水平达到4%,迫使美联储放弃旨在刺激经济增长的降息政策。欧盟5月份通胀为3.6%,创16年来新高,6月份进一步达到4%。部分新兴国家如俄罗斯、印度、巴西,通胀水平都超过10%,据高盛公司的一份报告显示,全世界有一半的国家物价涨幅将达到两位数。在全球物价高涨的同时,我国CPI涨幅已经从2007年前5个月的2.9%提高到今年的8.1%,尽管受季节性因素和食品价格回落影响,5月份当月同比涨幅略有下降,但物价回落的基础并不牢固,而且中长期上涨的压力有增无减。一是国际大宗产品价格攀升。前5个月,大豆、食用植物油、铁矿砂、原油和成品油进口价格分别上涨77.9%、75.6%、78.8%、64%和66.9%。在刚刚结束的与澳方铁矿石价格谈判中,我国接受了铁矿石上涨80%—96%的涨幅。二是国内粮食价格上涨压力增大。国内市场粮价远低于国际市场,5月份国际市场大米、小麦和玉米价格分别比国内市场每吨高3560元、200元和80元。国内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明显,农民种粮效益偏低。为保障粮食安全,防止出现粮食大规模走私,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的呼声很高。三是上游生产资料价格加速上涨。前5个月,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16.7%,涨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1.9个百分点,当月涨幅从1月份的11.9%逐步提高到5月份的21.4%,其中钢铁、原煤和成品油价格分别上涨40.4%、33.2%和17.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幅自去年10月以来逐月攀升,今年4月份达到创历史新高的23.6%。四是成品油、电力和煤炭价格理顺将增大涨价压力。为缓解国内成品油与国际市场原油倒挂问题,国家近期调整了国内汽柴油价格,将影响全年CPI上涨0.5个百分点,但上调后大体相当于原油价格每桶90美元的水平,距离当前约140美元的国际油价,还存在很大的调整压力。同时,解决“市场煤、电”、电力企业大面积亏损的问题,电力价格调整幅度也是远远不够的。五是城市公共服务价格上涨压力大。当前,城市垃圾处理费、污水处理费以及供水、供暖和供气等公共服务价格仍然偏低。

通货膨胀一旦超过一定的水平而得不到有效控制,将改变居民和企业的预期,对经济产生严重的破坏性后果。越南今年以来通货膨胀水平不断上涨,6月份高达26.8%,国内金融市场出现动荡,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打击。当前,要密切关注我国通货膨胀走势,防止通胀水平过高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破坏。同时,要继续推进价格改革,理顺价格体系,这样做短期可能进一步推高通货膨胀,但抑制不合理需求、刺激供给的作用也相当明显,实际上有助于控制通胀。靠价格管制来解决通胀问题很难奏效。从国际上看,美国13年左右曾试图依赖价格和工资管制遏制通胀,反而适得其反;委内瑞拉作为一个石油生产大国,虽把成品油价格控制在极低的水平,但全国的通货膨胀率却超过20%。

2007年我国新增石油消费已占全球新增石油消费的近40%,国内成品油价格政策成为影响国际油价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国内成品油价格在上调后仍然偏低,甚至低于某些石油出口国水平,国内石油需求居高不下,加大了国际油价进一步上涨的压力。据中金公司测算,国内成品油价格如果提高50%,炼油毛利就能达到国际水平,国内供给就会增加,也会抑制部分不合理需求,减缓油价上涨压力。而且,如果2008年中期国内油价提高50%,则我国2009年通胀水平将降到7.3%;如果不提高,则2009年通胀水平将达到8.7%。

(二)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国内外经济环境趋紧和政策调整产生叠加效应,使我国出口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前5个月,出口同比增长22.9%,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4.9个百分点,若考虑人民币对内贬值和对美元升值幅度较大的因素,出口实际增长下降较快。特别是在一些外向型经济地区,对外贸易增速明显放缓。前4个月,广东省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4%,低于全国24.4%的增长水平,比上年同期回落8.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回落10.7个百分点。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更大冲击,广东省前4个月纺织服装、塑料制品和玩具出口分别增长0.7%、7.4%和7.6%,回落11.2、18.5和29.2个百分点,全国服装出口5月份已经出现同比0.64%的负增长。在出口增长大幅回落的情况下,不少出口型企业效益明显下降,有的甚至陷入亏损状态,但许多企业表示,目前只能暂时以牺牲利润来保住来之不易的市场份额,这种局面难以长期为继。

近两年来,为了缓解国际收支顺差,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工贸易政策调整措施。部分加工贸易规模较大的地区对此反映强烈,认为政策调整范围广、出台时机急,而且过于频繁,对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经营影响过大。而且,这次政策调整使很多外商认为我国原有的外贸外资政策产生了方向性变化,对政策风险的忧虑与日俱增,经营信心受挫。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主要是控制“两高一资”和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出口过快增长,导向是完全正确的,但政策的出台没有充分考虑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特别是欧美经济濒临衰退造成的严重影响,时机选择不尽合适。建议暂缓出台新的加工贸易调整政策,保持已有政策的稳定性,给企业缓冲期,避免对出口造成过大冲击。同时,建议对出口增长和出口企业利润增长回落的情况,要按行业和按产品进行深入分析,及时评估政策调整的效果,不能仅通过行业平均数变化来看问题。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也要区别对待。对纺织服装、玩具等我国优势突出、能够有效缓解就业压力的产业,特别是其中一些高端产品,应该考虑给予一定政策倾斜。

(三)房地产市场走势可能出现逆转

今年以来,全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一是房价涨幅出现高位回落,不少大中城市房价开始下跌。前5个月,房屋销售价格同别增长11.3%、10.9%、10.7%、10.1%和9.2%,呈逐月回落态势;月均环比涨幅为0.2%,明显低于去年1.0%的涨幅,5月份当月有12个城市出现环比负增长。分地区看,广州、深圳等珠三角主要城市新建住房价格今年以来呈负增长,成都、重庆5月份新建住房价格环比涨幅分别为-0.4%和-0.1%,北京、天津等环渤海主要城市房价小幅上升,但涨势明显趋缓。在一些城市,名义房价虽没下降,但开发商已经出台“买房送车”等隐性降价措施。二是成交量大幅萎缩。前5个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7.2%,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3.8个百分点。在价格上涨趋缓和成交量萎缩的同时,房地产开发投资前5个月同比增长31.9%,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4.4个百分点,不少专家分析,这是前期在建规模过大所致,不一定反映需求仍然旺盛。

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房地产业在我国经济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房地产和建筑业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20%,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接近10%,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在25%左右,房地产余额占商业银行全部余额约20%,来自房地产的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占相当大的比重,许多地方干脆就是“土地财政”。截至6月底,我国资本市场股票指数自年初以来已经下跌近50%,而同样作为资产价格的房地产价格,“买涨不买跌”的心理预期影响非常显著,一旦出现房价大幅下跌,影响不可小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房价大跌引发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的前期,也曾出现房地产成交量大幅萎缩的情况。当前,一方面,要深入调查研究房地产行业资金链、交易量和开发投资方面的情况,密切关注并及时分析房地产市场走势,稳定和调整调控政策,合理引导住房消费预期。另一方面,要科学评估和防范房地产市场对地方财政和金融体系产生的潜在风险,把握好政策调整的节奏和力度,避免出现因房价大幅回落而集中暴露财政金融风险,对经济造成大的冲击。

(四)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今年一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494元,同比增长18.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1%,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农资价格、农村用工成本和农机作业费大幅度上涨。春耕备耕期间,磷肥、钾肥涨幅高达100%至200%,农膜、柴油等农资价格平均涨幅也在20%以上。目前,农肥涨价压力仍然很大,尿酸、磷酸二铵国内外价差也分别由去年9月的每吨690元、1042元扩大到今年5月的2050、3800元。6月20日,国家调整柴油价格,将使以石油及其制品为原料的农资生产和运输成本大幅增加。尽管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国家三次提高农资综合直补标准,两次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但是粮食直补与粮价上涨难以抵消种粮成本的上涨,农民种粮增收困难,种粮积极性不高。据有关农户调查资料估计,2008年一亩小麦纯收益为153.5元,比上年减少49.74元,下降24.5%。

目前,在部分地区出现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格远低于市场价格的情况,粮食最低收购价不能发挥指导作用,形同虚设,不能保障种粮农民利益。粮食最低收购价不应仅是作为托底价和保护价,还应当起到指导价和标杆价的作用。从当前情况看,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能够直接有效地提高农民收入,操作成本也低于不断增加各种补贴的方式。据有关估算,粮食最低收购价提高1毛钱,农民将增收达1千亿元。因此,为了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应当适当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保证农民种粮收益。

(五)“热钱”流入规模增大

今年以来,外汇储备增速加快。5月末,外汇储备余额比年初增加268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多增42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28亿美元,增长55%,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40个百分点。除去提前结汇、资金到位比较集中等因素外,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热钱”加速流入。国际“热钱”大规模流入中国,对我国金融和经济安全将构成威胁。一是国际资本持续流入,央行被动结汇,通过频繁的公开市场操作以缓解由此造成的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导致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有效性、主动性受到制约。二是目前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金融基础建设相对滞后,这些短期国际资本将可能利用我国经济结构上的薄弱环节和金融制度安排的缺陷,对金融市场进行冲击,引发金融市场动荡。

目前,人民币经常项目已经实现完全可兑换,资本项目部分可兑换,境外资金可以借助可兑换项目,通过复杂多样的方式和渠道进行跨境流动,隐蔽性很强,监管难度很大。解决“热钱”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利益机制调整,弱化资金流入的动力。汇率调整有利于弱化升值预期,但调整方式需要完善,防止强化单边升值预期。

(六)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仍然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同时要根据情况变化,在具体执行中进行调整。在继续收紧银根、控制银行信贷的情况下,应积极发展直接融资,拓宽融资渠道,缓解目前企业资金偏紧的问题。建议加速发展债券市场,进一步扩大公司债券、企业债券发行规模,适时允许省级地方发行地方债券和定向灾后重建债券,加快发展非银行金融业务。出台新的货币政策需要充分考虑市场预期的因素,应做好解释工作,把握好出台时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引起金融市场大的波动。为防止经济出现大幅下滑,可以发挥财政政策稳定消费需求的作用,建议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储蓄存款利息税税率,增加居民实际收入。为缓解企业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可以降低收费公路通行费等税费标准,对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的企业加大税收减免和抵扣。在全国范围内尽快推广增值税转型改革。(全国人大财经委经济室供稿)

居民收入罕见快速增长

由于上半年的物价上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推动的,因此有些人士认为增加食品供给就可以了,不足为惧。实际上,虽然本轮物价上涨是由食品价格引发的,但仔细分析此轮物价上涨的宏观环境及内部成因,我们认为,有以下10个理由,使我们对于我国的此轮物价上涨不敢轻视。

首先,世界经济将继续强劲增长,加大了全球通胀压力。鉴于今年上半年全球经济的良好增长势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7月25日将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从今年4月的4.9%上调到5.2%,美国在第二季度已经重拾增势;日本经济复苏形势良好,有望进入正常的增长轨道;欧元区经济上半年明显好于预期;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其中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的增速尤为突出。在全球经济持续强劲增长的情况下,供应限制因素增强,通胀风险增大。

其次,我国经济仍将高位运行。从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景气周期,驱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非常强劲,今年上半年GDP增速达11.5%,创近12年来的同期新高,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全面升温,预计今后几年我国都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将刺激社会总需求上升,推动物价上涨。

推荐阅读:国家统计局介绍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实录)

第三,城乡居民收入出现了少有的快速增长态势。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同比增长18.5%;另外,有调查显示,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3%,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出售农产品收入增长较快,分别同比增长19.3%和17.3%,这表明由“民工荒”引发的工资上涨已从沿海地区蔓延到全国各地。劳动工资水平上升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的扩大,一方面将直接抬高企业成本和产品成本,诱发成本推动型通胀;另一方面,将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导致需求推动型通胀。

推荐阅读:今年中国工资涨幅将列全球第一?

第四,以股市、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持续上涨。今年上半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平均同比上涨5.95%。房价虽不直接计入CPI,但房价持续上涨将通过房租、水暖费、装修材料等项目传导到CPI之中。沪深股指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整后,在经济快速增长、人民币中长期升值预期、上市公司业绩大幅上升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继续震荡盘升,屡创新高,目前已站上4700点的高位,市场成交量也有所放大。

推荐阅读:沪深股市总市值首次超GDP总量 逼近22万亿元

第五,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反弹的压力较大。今年上半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168亿元,同比增长25.9%,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9个百分点。虽然同比增幅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较高的增长平台上,而且投资反弹的趋势比较明显,其中,6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5%,增速较1-5月份提高2.4个百分点。受房价大幅上涨的刺激,房地产投资增速明显加快,上半年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28.5%,比去年同期提高4.3个百分点。因此,在利率偏低、货币信贷投放过多、企业盈利大幅增长、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推动等基本因素没有根本性改观之前,投资反弹的压力较大。

第六,消费增长势头明显回升。上半年,我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044亿元,同比增长15.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增幅为19年以来的新高。根据历史数据,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中的40%左右将逐步转化为消费资金,近几年高速增长的投资资金必然释放出巨大的消费能力,而强劲的出口也会提高企业的效益和就业岗位,另外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这些因素累积起来将共同促进消费增长。

第七,食品价格上涨有蔓延之势。受国际粮食库存下降、国际价格传导等因素的影响,近期国内粮价有可能继续保持小幅上涨趋势。而粮食又是食品生产链的源头,能在较大程度上决定食品价格的走向。一方面,前期大幅上涨的猪肉、鸡蛋等继续保持上升势头,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商务部三部委会商后认为猪价偏高和猪肉供应偏紧的局面,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另一方面,由于成本上升,近期方便面、乳制品、快餐等都在纷纷涨价,呈现蔓延之势。

推荐阅读:国家统计局:6月份中国食品价格呈两位数增长

第八,市场流动性充裕,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物价上涨终究可以归结于货币现象。由于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居高不下,导致经由外汇占款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持续多增。6月末M2同比增长17.06%,增幅比5月末高0.32个百分点,也超出年初确定的目标增速1.06个百分点。同时,信贷投放也有较大增幅,上半年新增2.54万亿元,创历史同期纪录。充裕的资金终将会形成购买力,促进物价水平上扬。

第九、国际原油价格飙升和主要有色金属价格在高位波动,给我国带来较大的价格上涨压力。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震荡盘升,但我国一直对成品油价格实行严格管制,目前国内成品油与国际油价倒挂,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的因素没有在我国CPI中充分反映出来。据悉,国内三大石油巨头已几次上书要求成品油涨价,如果油价得到相应的调整,我国CPI会受到直接影响,并成为通胀的主要压力之一。

第十、价格和服务价格改革的全面推进,会推动相关产品价格上涨,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促使未来价格总水平上升。为了限制“两高一资”行业的发展,今后国家将加快税制改革进程,并陆续开征燃油税、排污费、污水处理费等,以鼓励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而且,价格对服务价格有明显的传导性,服务价格的涨幅中有一半左右来自价格的传导,因此,价格的上调,必然会带动服务价格的整体上升,使公共交通等服务价格的潜在上涨压力得到释放。

当然,目前也存在一些推动物价下降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一般消费品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近期人民币升值有加快之势,人民币升值意味着进口产品价格的下降,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收缩效应,加上调低进口关税,会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下降和进口商品数量增加,进而拉低国内物价总水平。日元升值过程中其国内物价走势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此外,技术进步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促使价格水平有所下降,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信息技术产业。

综合来看,上半年价格上涨呈现出结构性特点,但物价上涨的压力并未充分释放,下半年食品价格仍是引导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有可能引起全面的物价上涨。我们要正视下半年物价上行的压力,尤其要高度重视资产价格泡沫,及时出台调控措施调节和稳定居民通胀预期。各地需要切实做好稳定价格总水平工作,重点照顾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

今年上半年CPI上涨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以粮食为代表的食品价格同比上涨7.6%,推动CPI上涨了2.5个百分点,贡献率达78%,其中粮食同比上涨6.4%,蛋上涨27.9%,肉禽及其制品上涨20.7%,水产品价格上涨3.7%。而工业品价格和服务价格基本保持稳定,扣除食品和能源项目后上半年的核心价格指数仅同比上涨0.9%。

由于上半年的物价上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推动的,因此有些人士认为增加食品供给就可以了,不足为惧。而作者认为,虽然本轮物价上涨是由食品价格引发的,但其中包含了经济增长较快、货币投放过多、投资反弹压力较大、城乡居民收入上升、消费增速加快等诸多因素,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及时取对策。否则,如果食品价格上涨与其它商品价格上涨形成叠加效应的话,可能产生价格全面上涨的通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