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影响石油价格涨跌的因素有哪些?

2.国际油价为什么连续下跌 阴谋论

3.油价下降和降低银行存利率对社会分别有什么影响?

4.最近油价飞快的涨的原因何在?

5.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6.科技在高速发展,人类社会距离不用石油的日子还远吗?

7.天然气是具有光明未来的能源?

原油价格的下降会促使人们对别的替代能源的开发_原油价格下降会促进人们对别的替代能源的开发对吗

最近我们国家的石油价格是一降再降,很多地方92号汽油的价格已经来到了7.42元每升,95号的汽油价格也在8.20元每升的样子。本来我满心欢喜盼着油价回到5年前的样子,但是前两天看到了一则有关“多国宣布实施自愿石油减产”的消息。

根据彭博4月2日报道“沙特将从5月起实施自愿减产50万桶/日的,直到2023年底。科威特将自愿从5月开始削减12.8万桶/日的石油产量,持续到2023年底。阿联酋石油部长称,将从5月到2023年底自愿将石油产量降低14.4万桶/日。”

另外,“哈萨克斯坦能源部称,哈萨克斯坦将为OPEC+减产贡献7.8万桶/日。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称,俄罗斯将自愿减产50万桶/日的石油产量,直到2023年底。阿尔及利亚将从5月起至2023年底削减4.8万桶/日的石油产量。阿曼能源和矿产部称,将自愿从5月开始,减少4万桶/日的石油产量,持续到2023年底”。

那么多国宣布自愿实施石油减产,将会带来哪些影响呢?在我看来,主要是以下4个方面:

一是导致石油价格的上涨。其实这点是非常好理解的,“物以稀为贵”,石油的产量减少了,价格肯定是能够上涨的。

可怜的就是我们这些“油车一族”,还没享受几天降油价的快乐,汽油的价格又要再次攀升了。我个人猜测这次油价每升的涨幅可能会在4毛到5毛之间,对比每次一毛甚至几分钱的下降,真的是无力吐槽了。

二是盛产石油国家的收入将会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情况。像俄罗斯、沙特这些国家经济都是十分依赖石油能源的,像这种大幅度的减少生产,短期内价格上不来的话,国家的收入肯定会减少,但是长期看肯定是能够实现增收的。

认真看新闻的话,你会发现,这些国家的石油减产基本也就持续到2023年底。后续如果石油价格能够达到他们认为的一个合理区间,我想这些国家还是会在一定程度提升石油的生产量的。

三是能源市场的变化。石油的产量减少,那么会提高人们对于其它能源的需求量,比如说电能、氢能等。这也会影响到一些大型的能源企业,尤其是跨国际的那种。另外,这一举动或许还会导致一些贫穷落后的国家能源紧缺,引发一系列的民生问题。

四是石油进口国的经济利益将会大大受损。石油产量减少,价格上涨,那么石油进口国的进口成本必然增加,而增加的这些费用毫无疑问将由民众承担绝大部分甚至全部的比重。这会对石油进口国的生产和消费都造成冲击,甚至会给国内带来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等危险现象。

由此可见,多国宣布自愿实施石油减产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而且还会侵害到我们的个人利益。但是这种情况也不是我们有能力改变的,在当下这个社会,还是多攒点钱,以此来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才是最为重要的。

影响石油价格涨跌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因素很多,既包括产量、消费需求量、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世界石油储备量这些市场因素,又包括战争、意外等非市场性因素。由于非市场因素的随机性太大,本节打算从市场因素出发,建立相应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和分析这些市场因素在国际原油价格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4.3.1.1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及其产量、价格政策

为反击国际大石油公司、维护石油收入,统一和协调石油输出国的石油政策,1960年9月在伊拉克的邀请下,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科威特、伊朗和伊拉克与会代表在巴格达聚会,会议决定成立一个永久性的组织,即石油输出国组织,最初成立时只有上述5个成员国,后来又加入了6个,欧佩克现有11个成员国,它们分别是:阿尔及利亚、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利比亚、尼加拉瓜、卡塔尔、沙特、阿联酋和委内瑞拉。

目前,OPEC已探明储量占世界石油储量的78%,但产量只占世界总产量的40%左右,图4.12为OPEC在1960~2002年期间石油产量占世界石油产量的份额变化。OPEC市场份额的高峰出现在13年,占世界石油产量的55%。此后由于石油危机引起的高油价导致世界经济萧条,石油消费量锐减,以及替代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开发利用、能源使用效率的不断提高,墨西哥、英国北海油田、北阿拉斯加等许多大油田的相继发现,加上其他非OPEC国家受高油价诱使增加产量等原因的综合影响,OPEC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20世纪80年代中期跌到最低时只有30%左右,但1986年后的低油价刺激了世界石油消费的增长,抑制了对高成本油田的投资和石油勘探投资,加上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使得对OPEC的石油需求量增大,世界新增石油需求主要由欧佩克来满足,OPEC的石油市场份额开始缓慢上升。近年来由于非OPEC,特别是俄罗斯等国不断增产,OPEC的市场份额略有下降,但基本上稳定在40%左右。虽然目前只有40%左右的产量份额,但由于OPEC还留有约600万桶/日(或3亿/t年)的机动生产能力,这是其他石油生产国所无能为力的。世界上有50多个非OPEC产油国,他们以不足1/4的已探明储量,生产着占世界60%的年产量。因此,这些非OPEC石油生产大国,如俄罗斯等,基本上都已开足马力在生产。

凭借巨大的剩余生产能力,OPEC可以在国际原油价格超过市场承受能力、对主要石油进口国的经济生产产生不利影响时增加产量,缓解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此阻止油价的上涨并进一步降低油价;反之,当油价过低对石油出口国收入和经济生产产生不利影响时减少产量,缓解供过于求的局面,阻止油价的继续下滑,促使油价进一步回升。OPEC根据市场状况,通过剩余生产能力对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进行调节,力争将世界石油价格稳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所以从目前阶段看,虽然有很多不确定因素限制和制约了OPEC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和控制能力,但它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仍然是不容忽视的,有时甚至能够操纵国际油价的涨落。尽管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总产量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60%,但各国均按自己的行为方式生产,没有统一的组织和行动,所以单一非O PEC国家的产量通常无法对国际原油价格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图4.12 OPEC石油产量份额

(据h tp://.eia.doe.gov/emeu/aer/pdf/pages/sec11_10.pdf)

此外,由于OPEC有大量的已探明石油储量,许多长期预测都表明将来世界对OPEC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大,从长期来看OPEC的石油份额有增大的趋势。因此,OPEC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不仅不会降低,还可能会进一步增大。所以如果OPEC能够协调好各国的利益,做到行动一致,将油价控制在给定的范围内,应当是一件较有把握的事情。

OPEC原油价格指的是沙特阿拉伯轻油(Arab Light)、阿尔及利亚撒哈拉混合油(Sahara Blend)、印度尼西亚米纳斯(Mlnas)、尼日利亚邦尼轻油(Bonny Light)、阿联酋迪拜油(Dubai)、委内瑞拉蒂朱纳轻油(TiaJuana Light)、墨西哥依斯莫斯轻油(Isthmus),7种原油市场监督价格的平均价格,O PEC利用这个价格监督国际石油市场的原油价格。OPEC从1999年9月以后开始研究价格带机制,并从2000年3月起开始正式实施这一机制。所谓价格带机制就是事先设定一个价格幅度,如果实际价格超过或低于这个幅度一定时间,就通过调整产量使价格回到设定的幅度内。欧佩克进行的尝试和各国货币当局为回避外汇大幅度变动而介入外汇市场的做法相似。

2000年10月开始,0PEC启用石油产量调整机制,使油价在2001年9月之前都维持在OPEC设定的价格机制带中。但到2001年9月美国爆发“9.11”,虽使油价一度上涨,但随后因国际石油市场担心美国经济将受重挫,带来石油需求大幅减少,加上产油国为了维持国际稳定而暂停启用石油产量调整机制,未在需求降低时进行减产,使油价在2001年10月跌至低于每桶20美元,甚至到2001年11月接近16美元/桶。截止到2001年12月底,因为冬季需求增加,且OPEC和非OPEC产油国也确定进行减产,油价才重新回到价格机制带中。2002年底和2003年初由于美伊战争和国际投机力量的双重影响,国际油价一度冲高到33美元/桶。但战争开始后油价迅速回落,此后的半年左右时间里油价基本上控制在OPEC的价格机制带中。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伊拉克安全形势日趋紧张,重建问题又困难重重,人们担心中东地区动荡局势将进一步加剧,从而导致石油供应紧张,加上世界经济的复苏和O PEC 在2003年9月和2004年4月两次减产,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2003年油价不断振荡上行,2004年4月以后更是一路上涨,完全脱离了OPEC设定的价格机制带。图4.13为2001~2004年11月OPEC一揽子油价走势。应该说在平稳时期OPEC的产量政策效果还是比较有效的。

图4.13 OPEC一揽子价格走势

(据EIA/OPEC通讯社)

4.3.1.2 OPEC原油产量与国际原油价格

原油产量作为供给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世界原油产量由OPEC和非OPEC原油产量两大块构成,OPEC和非OPEC的产量波动引起世界原油总产量的波动,进而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图4.14和图4.15 分别反映了1960~2002年期间OPEC、非OPEC和世界总的原油产量变化趋势和波动状况。

图4.14 原油产量波动

图4.15 石油产量波动

可以看出,自1960年以来的30多年里,除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苏联的解体,非OPEC国家原油产量出现微弱的下降外,其余时间里非OPEC原油产量基本上呈稳步上升的趋势。世界原油产量的波动主要来自OPEC原油产量的波动(表4.2,表4.3)。OPEC组织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的原油产量稳步上升,波动较小,但随后的10多年时间里产量波动较大。其中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两次大的石油危机,OPEC原油产量处于较大的变动之中;80年代初期O PEC原油产量大幅下降,从而导致世界原油产量发生相似的波动。

表4.2 欧佩克、非欧佩克和世界原油产量波动性统计量

表4.3 欧佩克、非欧佩克和世界原油产量波动之间的相关系数

从图4.16明显地看出,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末,世界原油产量的剧烈波动与OPEC原油产量的波动几乎完全一致。统计分析显示,OPEC原油产量变化与世界原油产量变化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41,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是显著的;而非OPEC产量变化与世界原油产量变化的相关系数只有0.278,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不显著。由于OPEC和非OPEC共同提供世界所需的原油产量,所以两者之间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两者的相关系数为负(-0.062)也说明了这一点。但由于世界所需的原油产量是随着供需、经济发展等情况而不断变化的,所以两者的这种反向关系很微弱,是不显著的。因此,OPEC原油产量波动是造成世界原油产量波动的一个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进而也是造成国际原油价格变化的原因。

既然OPEC原油产量变动是世界原油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因此OPEC产量变动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形成和波动起了一定的作用。图4.16反映了10~1998年期间OPEC原油产量与世界原油价格的变化趋势。

图4.16 OPEC原油产量与国际原油价格

在OPEC原油产量波动的同时,国际原油价格也从10年初的每桶3~4美元上涨到每桶30多美元。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前原油产量稳步上升,原油价格基本上保持稳定,中东石油禁运打乱了石油产量的稳定走势,造成恐慌,使得原油价格迅速上涨。但随后OPEC组织进一步减产,原油价格仍然下滑,显然这就不是供给方面的原因,而主要是由于前一阶段高昂的原油价格造成世界经济的萧条导致需求减少所造成的。所以OPEC原油产量与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动趋势并不呈完全反向变动关系,这也可以简单地说明O PEC组织可以通过调整产量对国际原油价格的走势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并不能完全反映或左右国际原油价格的走势。

4.3.1.3 世界经济活动水平(GDP)与世界石油需求

一般来说,世界经济稳步增长时,由于各行各业扩大生产,需求的能源量相应增加,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需要更多的工人或更长的工作时间或劳动强度,从而增加了居民的收入,居民收入的增加有可能导致居民对生活能源使用的增多;相反,世界经济发展不景气时,各行业相对缩小生产规模,导致作为原材料的石油需求量减少,由于各部门生产规模缩小,或减少了雇佣劳动力或缩短了工作时间或降低了工作强度,使得居民收入也随之减少,这又进一步减少了居民对生活能源的使用。所以,能源消费量与世界经济活动水平(GDP)之间存在着正向变动关系。一些文献从实证角度也证实了这种关系的存在性。

4.3.1.4 OECD石油储备与国际原油价格

石油储备在将各种市场波动传送到油价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石油战略储备和商业库存在国际石油市场这个大系统中处于调节总供需量的地位。其数量变化直接关系到世界石油市场进出口量的变化(抛出库存可使进口量减少,购进库存则使进口量增加)。库存的作用相当于一个调节进出口量的“水库”。库存(物流)变化(即库存油在市场上的流量大小与方向)主要受供求差额、库存目标量、经营决策等信息流的制约与调节。它是一个累积性数量,与油价走势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图4.17)。

图4.17 OECD石油储备与国际原油价格

(1)20世纪80到90年代,油价基本处于经库存调节后的相对平稳的收敛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10多年里,除了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的海湾危机中有很短的一段时期出现了每桶原油价格超过30美元的情况外,油价一般都在每桶15~25美元的较小范围内波动。鉴于石油是中短期需求价格弹性极低的商品,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到90年代末的近20年的时间里,国际石油市场是处于OPEC组织和西方石油大公司都无法完全控制局面的条件之下,石油价格应该有相当大的波动空间。而这种大波动没有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可以说是与主要石油进口国的巨大石油库存储备的存在和合理使用有相当大的关系。

(2)19年起的油价动荡与同期储备量较大的变化有关

从19年初开始,由于亚洲金融风暴等因素的影响,世界石油需求锐减,OECD国家的石油库存储备量开始持续上升,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库存储备总量在460Mt到480Mt之间窄幅波动的局面。1998年1月一举突破500Mt大关后继续扶摇直上,1998年8月份达到526Mt的高峰。库存量不断刷新历史纪录,反映了当时国际石油市场供过于求的严重情况。虽然库存的迅速增加有助于大量吸收过剩的石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石油价格暴跌的压力,但是油价的急落还是几乎同步而来。到1999年2月,油价跌破了每桶10美元的心理线。这说明在19年以后制约世界石油市场的大环境条件方面与以前有了很大变化。

(3)如果没有库存调节,油价波动幅度明显增大

有研究表明,即使原来市场处于平衡状态,也会由于经济增长的变化、节能、替代能源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而使消费行为发生变化,也可能破坏原有的平衡,使油价波动不可避免,并且由于产、消双方调节不能合拍,使得油价有暴涨的趋势,甚至很长时间内不能达到相对稳定状态。且油价波动幅度明显增大,而没有像在可调节库存的条件下出现的油价波动渐趋平缓收敛的迹象。

因此,无论是在过去的相对稳定时期,还是在剧烈变动时期,库存的存在都有助于抑制或缓解油价的过激变化。

因此从长期来看,OPEC原油产量、世界经济活动水平(GDP)和OECD石油储备量是影响国际原油价格最主要、最基本的因素。

国际油价为什么连续下跌 阴谋论

 首先,供求关系的影响无疑是影响石油价格的因素之一,而石油供求关系又受到石油产量、库存和石油储量的综合影响。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全球石油的探明储量在不断攀升,所以在短期内石油储量问题将不会成为国际社会主要担心的问题。不过由于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因此世界石油的产量不可能因为储量充足而无限制的开,石油开量的上升趋势料将在 2015年前就会达到顶峰。

目前影响石油价格的因素还包括了替代能源的开发上目前由于石油价格的不断上升,以及石油的不可再生性,已经使得各国意识到了巨大的危机。因此世界各国正在加快对石油替代产品的研发,希望早日摆脱经济发展对石油的过度依赖。

除了供求关系影响石油价格的因素之外,世界范围内一些突发的重大正字时间也会对石油价格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石油不但是一种重要的能源物资,更是各国的战略储备物资,一旦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战争的进行需要大量的石油能源的支撑,否则即使有再先进的武器也难以避免被兵临城下的困境。

而国际大额资金的流动对也是影响石油价格的一个主要因素,目前石油价格市场的特征显示为期货市场影响增强,这也导致了当下期货市场石油价格想现货石油市场传导的现状,在大量资金涌入或撤出石油市场的时候,石油价格难免会出现不符合常理的波动。

最后一个影响石油价格的因素是汇率的变动上,因为石油做为大宗商品的一员,其主要还是以美元做为计价单位。美元和世界主要货币之间的汇价变动对石油价格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果美元指数走低,必将使得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价格上升,反之美元指数走高的话,国际石油价格将面临承压下行。

说了这么多影响石油价格的因素,其实还并不能完全解释出石油价格的变动机制,因为除了上述的因素之外,石油价格往往还会受到气候因素,利率变动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不过石油做为各国重点关注的储备,它的一举一动都必将牵扯着各国经济的变动,在石油替代产品成熟问世之前,石油市场都将成为各国的兵家必争之地。

油价下降和降低银行存利率对社会分别有什么影响?

  主要是为了打击俄罗斯经济,以惩罚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强硬立场!

据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国际油价大跌,美国汽油0.73美元/L,而水1美元/L,油比水贱。美国大妈的幸福时刻似乎到来了。

从今年夏天开始,国际原油价格狂泻30%至4年来最低点。截至北京时间17日晚21时,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在每桶78.4美元上下徘徊,较前日继续下跌。分析师们仍在喊: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甚至有专家预测,此轮下跌将探至50美元/桶。

当地时间11月13日,纽约商品12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74.21美元,跌破每桶75美元关口,为2010年9月以来最低。12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77.92美元,也跌至四年来最低。

国际油价的“跌跌不休”传导至美国国内,美国成品油自2010年以来首次跌破每加仑(约3.8升)3美元。

经济学家们分析,本来这轮美国经济增长已经几乎走到了顶点,海外需求的放缓拖累了出口,可能会让经济转而向下;但突如其来的汽油大降价却可能是刺激国内消费的一个大利好。《纽约时报》预计,过去几周内汽油价格的陡降,会在马上开始的消费季给美国带来数十亿的额外零售收入。

分析称,对于那些中低收入的美国消费者来说,汽油价格的下降尤为重要。这部分人群还没有从过去几年的经济复苏中恢复元气。虽然近年来就业市场有所改善,但大部分工人在这几年获得的工资增长简直微乎其微。至于那些经济上最为拮据的群体,更是能从此次汽油降价中稍微松一口气,并将花费转移到其他日常生活或者服务开支上。

目前美国人每天花在汽油上的开支是10亿美元。汽油降价将让美国消费者们在今年11月和12月比去年同期总共省下84亿美元。按照一户典型的美国家庭每年购买1200加仑(约4542升)汽油计算,现在的汽油价格将让他们每年至少省下400美元。同时家用燃油的价格也比去年同期下跌了15%,这是另一笔会因为油价下调而带来的额外节省。

事实上,美国并不缺油。上周四美国能源部出具的当周库存报告显示,美国原油产量已经上升到了29年来的最高水平:每日900万桶。按照这个产量计算,美国已经快要追平日产量960万桶的沙特阿拉伯。

报道称,美国石油产量的攀升和新型能源科技的应用密不可分:页岩层中抽出了成百上千万吨的油气;几条关键输油管更新升级,重新布流了从美国中部平原向墨西哥湾的石油输送,这个变化让现在墨西哥湾附近冶炼厂们仓库里几乎塞满了原油库存。美国已经终结了从尼日利亚等西非国家进口原油的时代。

但火上浇油的是,面对此轮油价下跌,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并未减产,利比亚石油产量的恢复加剧了供过于求;同时,虽然伊拉克局势依然动荡,但该国的石油出口已经创下了自伊拉克战争之后的最高纪录。

欧佩克成员国甚至趁机大打价格战,沙特阿拉伯日前就下调了向美国出口原油的官方售价,这一举动触动了争夺市场份额的敏感神经。但曾经“呼风唤雨”的OPEC正在丧失对原油的定价能力。约翰·科尔德福认为,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伊朗都把希望押在了中国和亚洲其他的原油大客户身上,但亚洲同样竞争激烈,今年9月,美国阿拉斯加北坡油田所产原油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往韩国。

一边是供应超预期增长,另一边却是需求却越发疲软。由于全球经济复苏低于预期,国际能源署10月份发布的报告将2014年和2015年的全球原油需求日均增长预测值分别下调了25万桶和9万桶。此外,美联储10月底宣布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美元新一轮走强,美元指数已于近期刷新5年高位,以美元计价的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将继续受到打压。

而到了明年3月,美国石油产量可能会进一步上升到950万桶/日甚至更高,随着届时寒冬逝去,全球石油消费市场亦会陷入萎靡,随之而来的是油价继续探底。上周五俄罗斯总统普京称,俄罗斯已经准备好面对油价“灾难性”下跌。

油价的底在哪儿?左右油价的因素是哪些?

据华夏能源网的分析,目前能够左右国际油价的因素不外乎五个:

1、欧佩克的产量

自6月中旬以来,国际油价开始步入下行通道。其中具体来源有三:第一,OPEC增产约60万桶/天,其中主要来自于利比亚,其余国家大体增减相抵;第二,美国原油增产近30万桶/天;第三,三大能源机构持续下调需求预期,下调幅度约30万桶/天。而供应过剩造成的油价下跌,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出口国,尤其是欧佩克。

因此,近段时间原油市场关注度最高的消息层面均指向于欧佩克的产量动向。11月27日欧佩克会议将召开,但目前市场言论不一,最终是否会减产尚无定论。

而目前国际油价已经导致欧佩克大多成员国财政出现问题,因此,分析认为欧佩克最终限产保价可能性偏高。即使欧佩克不对3000万桶/天的产量配额进行下调,只需要求成员国严格遵守该配额同样也可达到减产效果。因为目前欧佩克整体产量约为3080万桶/天,超出配额近百万桶。

如果欧佩克11月会议上宣布限产,原油市场供应过剩状况将得到极大改善,长期压制原油的一座大山将移除,国际油价将会迅速反弹,有望重返90美元/桶上方。

2、美国页岩油的产量

从原油生产成本角度来看,非常规油气资产属高成本之列。其中美国页岩油开的平均成本约为65美元/桶。但对于一些中小型页岩油公司而言,成本可高至75-80美元左右。因此,美原油价格跌破80美元/桶,将会令部分生产公司面临经济性考验,随之而来的则是减产问题。

3、欧美对伊朗的制裁

11月24日将迎来伊朗核谈的最后期限,双方将继续围绕核问题展开交锋,以决定双方是否相互作出让步。但近日表示“分歧依然很大,恐怕达不成目标”。此前,联合国安理会对伊朗实施四轮制裁,欧美也单方面对伊深化制裁,目前欧美允许伊朗日均出口不多于100万桶的石油。而谈判结果达成最终成果的可能性不大。

4、期货市场的动作

近五个月来,由于原油市场利空消息不断释放,期货市场看空氛围也随之不断升温,并出现了罕见的做空浪潮。以美原油期货为例,自7月份开始,交易商在美原油期货和期权中持有的净多头寸减少53%,其中多头头寸减少32%,而同期空头头寸暴增111%!虽然目前原油期货市场看空氛围仍未有得到实质改观,但有一现象需要警惕。

5、产油国的局势

俄乌军事冲突,ISIS中东暴力行径以及利比亚内部等地缘紧张局势依旧活跃于石油市场。俄乌双方关系陷入拉锯战,而且随着冬季来临,天然气供应问题将为俄罗斯增加谈判筹码,领土及能源贸易争端预计仍难以根除;近来,虽然中东紧张气氛有所缓和,但ISIS仍在间断性的挑动市场神经,其潜在的风险因素不容忽视;利比亚内乱问题趋于长期化,内部分裂势力干扰下该国油田及港口频繁开与关,致使产量增长仍面临较大挑战。

油价大跌、领土纠纷、内乱等因素存在令上述地缘风险大范围升级的可能。一旦局势升级,原油期货价格将会迅速反应。不过,由于市场供应整体相对过剩,将弱化地缘局势紧张所造成的供应紧张的担忧,所以,其影响程度相对较小。

阴谋论流行:美国和沙特要把俄罗斯“弄死”

石油行业内发生的任何事情,很多都可以用阴谋论来解释。最近油价暴跌也不例外。

据凤凰财经的报道,最近《纽约时报》社论刊登了汤玛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讨论阴谋论的文章。这位前中东记者最近一篇专栏中发问:“这是我的幻想?还是一场全球石油战真的已经爆发?一方是美国和沙特阿拉伯,另一方是俄罗斯和伊朗。”接着他自问自答:“是的”,并认为美国和沙特阿拉伯正试图将主要依赖石油收入的对手伊朗和俄罗斯置于死地。与此同时,阴谋论这一观点在俄罗斯也很流行。

俄罗斯《真理报》的重要新闻就是:《希望沙特摧毁我们的经济》。

事实上,沙特是剩余产能最多的产油国,历来都是左右石油市场的力量。油价出现泡沫,沙特就增产遏制价格升势,价格下跌就减产支撑市场。今年夏天结束时油价开始暴跌,市场普遍预期沙特如往常一样减产。但事与愿违,沙特上月宣布将致力“维持市场份额”,不会减产支持油价。

虽然人们不禁会从政治角度去解读沙特的做法,但它这个战略也可以多个经济理由去解释。最明显的理由就是,对沙特来说,美国不再是一个极度尴尬的政治盟友了。以往,美国一直大量进口沙特原油,但现在出现“叶岩油革命”了,美国从沙特的大客户变成了主要竞争对手。

由于叶岩油的生产成本高于沙特油成本,应对竞争的战略之一就是压低油价,迫使叶岩油生产商退出市场。目前,沙特一直不能使用这一战术,因为基于许多供应和政治因素,油价一直高于叶岩油生产成本。就在最近几个月,全球石油市场供应意外大增,但需求锐减。从6月份以来,油价已经下跌大约25%,上周更跌破每桶80美元。

如沙特现在减产支撑价格,美国就可以扩大叶岩油生产攻其要害,阿拉伯半岛势必落得原油收入减少的下场。沙特目前可以用的战略,就只有迫使美国成为另一个原油供应国。若这个说法是对的,它的意义将非常重大。这意味着油价下跌不会是昙花一现的现象,而全球两大原油供应国之间将爆发频繁的价格战,成为全球石油市场的基本格局。

当然,也有人表示所谓的阴谋论之说有些牵强附会。

据网易财经的报道称,很多人自然相信金融与政治格局的关系深厚,但供求关系的变化才是所有因素的最终落脚点,经济复苏不力以及世界对原油能源的依赖度下滑才是其步步跌向80美元/桶的推手。

报道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上周将今年的全球经济增长率预期由3.4%调低到3.3%,经济疲软之势依然明显;国际能源署(IEA)10月14日将今年石油需求日增长预期由70万桶调低到20万桶,为五年来最低。但需要看到的是,较低的能源价格带来的不会仅是负面影响,在经济复苏困难期,能源成本的降低对工业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技术发展,目前世界对原油的依赖程度远没有上世纪石油危机时那么重要,加之各国开能力的提升和替代能源的飞速发展,以及美国长期投资开发的页岩石油开始进入产量高速增长期,导致今年美国日均原油产量同比上涨13%至9月份的880万桶,即将超过沙特成为世界第一大原油生产国,因此OPEC对全球油价的垄断控制能力早已大打折扣。数据显示,目前非OPEC国家生产的原油占世界原油贸易的比重超过50%,而在10年代只有不到30%。此外,不仅是OPEC与非OPEC国家难以协调行动,OPEC内部成员也经常意见相左。

众所周知,俄罗斯财政对石油收入十分依赖,俄罗斯向国际市场出售原油720万桶/天,构成俄罗斯财政收入的45%,其财政盈利线约为102美元/桶。如果原油价格维持在90美元/桶,2015年俄罗斯财政收入将因此减少1.5%,油价下跌的伤害确有体现。但据85美元/桶的美国页岩石油成本来看,美国的页岩石油生产企业陷入亏损几乎是必然的,受到牵连的还有200万人的就业,“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这并不是愿意看到的。

油价八连跌给百姓带来哪些实惠?

受国际油价持续大跌影响,发改委昨日再次宣布下调成品油价格。自今年7月22日起,国内油价实现罕见的“八连跌”。本次调价落实后,7月22日以来90号汽油和0号柴油零售价格每升累计分别降低了1.11元和1.25元,国内汽柴油零售价格普遍回落至“6元时代”。

那么,“八连跌”能给百姓带来哪些实惠?

1。据南方都市报的报道,私家车油耗成本明显下降。以月跑2000公里,百公里油耗8L为例,本次调价后私家车主每月将减少23元左右的用油成本。如果综合“八连跌”累计降幅计算,每月出行总油耗累计降低185元左右。

2。降低物价,刺激消费。低油价使出租车、航空、旅游等行业都深受其益,减少普通消费者的出行成本,间接刺激消费。

3。国家原油进口成本降低。纽约每桶油价创下2011年10月以来的收盘新低;伦敦布伦特每桶油价创下2010年9月以来新低。2013年10月,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石油进口国。据专家分析,国际原油年平均价格每下降10美元,中国就将节省200亿美元进口成本。

4。间接刺激经济增长。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之际,油价下跌可以降低经济运行成本,进而刺激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

最近油价飞快的涨的原因何在?

油价下调说明当前经济不好(也有可能是外交手段),油价便宜了企业做生意成本就降低了,之后做小生意的就可以减低成本,之后消费者能力就高买的东西也就多。

降低银行存利率下调也说明当前经济不好,希望企业希望平民百姓把钱拿出来消费和做投资来制造更大的财富而不是把钱放在银行里。另外一个方面,企业和公司也可以去做生意和把做大事业来带动经济。另外,平民百姓也可以买房子来带动房地产。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今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强劲复苏,全球原油需求增长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期,恐怖袭击、罢工、产油国政局动荡等不确定因素频频发生,加上投机商乘机炒作,8月20日国际油价攀升至20多年来的最高位49.40美元,引发各界严重关注。我国经济增长提速导致对原油需求不断增加,对石油进口依赖越来越大,国内石油供求矛盾异常突出,国际油价大幅攀升必将对我国经济运行和居民生活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那么,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是否在我们可以承受的范围内?高油价还将持续多久?我们又应该取哪些对策?本文将对此作出分析。6GF/5s

推动国际油价上升的主要因素x

一般而言,决定国际原油价格的因素有以下几点:第一,世界经济对原油的依赖性(不可或缺和难以替代)与原油储量和产量的限制,使原油价格对影响供求两方面的因素十分敏感,且波动性较大。第二,原油供求结构的失衡使原油的供求关系趋于紧张,从储量、生产、运输、炼油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原油价格的波动。第三,尽管原油供求大致相当,但供给和需求方面的任何一个变量或影响到供给和需求方面的相关变量,往往在一定时间内决定着价格的走势。如战争、恐怖袭击、石油工人罢工以及其他突发等不确定性因素严重影响甚至左右油价走势。第四,通常情况下,经济衰退时期原油库存的下降对油价支撑作用不大,原油库存的增加对油价则有较大的破坏作用;而在经济复苏和繁荣阶段,原油库存的增加对油价有平抑作用,但原油库存下降则会极大地支撑油价上涨。第五,在经济衰退,原油需求减少,价格下跌时,产油国减产措施往往难以起到抑制油价下跌的作用,增产将加速油价下跌;而在经济复苏,原油需求增加,油价上升时,增产对平抑油价上涨作用有限,减产则会明显加剧价格上涨。第六,原油市场的投机与市场预期往往加大了原油价格的波动,国际原油市场中投机因素对原油价格有着10%-20%的影响力。(A-Xa

从近期国际油价大幅攀升的情况分析,主要是以下六个因素作用的结果:h}@>

1、全球经济复苏不断拉动石油需求增加是基本诱因。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快速增长,对原油的需求超出国际权威机构事先的预计,尤其是世界前两大原油消费国美国、中国经济增势强劲,第三大原油消费国日本的经济形势也明显好转。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最新预计,2004年全球每日原油需求增量为每日260万桶,增长3.3%,而今年上半年的全球需求增幅更高达3.9%;全年全球市场每日需求总量为8220万桶(见图2)。而2002年全球石油需求增幅仅为0.78%,2003年则上涨至2.2%。因此,近两年全球经济持续转好,导致石油需求量大增逼近其最大供给能力,使供需处于一种脆弱的平衡关系,是引发此波油价持续走高的基本因素。!~r

2、欧佩克产能所剩无几是辅因。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EIA)的预计,2004年全球每日原油供给量为8270万桶,增长4.2%。其中,欧佩克原油供给量为每日2880万桶,同比增长6.3%。因此,从供求关系来看,今年全球原油供给略大于需求,但是,主要发达国家商业库存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使得全球供给比较紧张,特别是目前欧佩克国家剩余产能十分有限,仅存约每天100-150万桶,除了沙特之外,其他成员国早已满负荷产油。虽然未出现全球性的供应紧张,但欧佩克产量逼近现有能力极限是确定无疑的,这使得人们对世界原油的供应前景产生担忧。0qp

3、年初欧佩克减产决定火上浇油。今年初,由于欧佩克担心油价会下跌,取限产保价政策,欧佩克对形势的错误判断使得油市火上浇油。欧佩克于2月10日在部长级会议决定,从4月1日起削减原油日产限额100万桶,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应声上扬。虽然欧佩克油价已连续80多个交易日超过28美元的价格控制上限,然而欧佩克非但不启动增产机制,反而每日减产100万桶来保持油价的高位。此外,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强劲,因而欧佩克也就少了油价高企冲击世界经济进而造成两败俱伤的担忧,想方设法将油价控制在高位自然成了欧佩克的理想选择。0Tx6

4、美元汇价下跌。从2002年4月份以来,美元持续贬值,虽然近期有所回升,但由于长期以来石油出口主要以美元计价,因此导致石油出口收益大大缩水。一些欧佩克国家认为,美元贬值已经导致以美元计价的石油的实际价格下降,已经低于他们坚持的价格底线(25美元)2-3美元。因此,欧佩克国家事实上已经放弃了早前承诺的“油价连续20日高于28美元时启动自动增产机制”,转而倾向于将油价控制在价格带的上限。QQ93

5、恐怖袭击等不确定因素是短期波动主因。首先,美国对伊战争主要战事结束后,针对石油设施的恐怖袭击接连不断,致使伊拉克局势一直动荡不定,石油出口迟迟难以恢复到战前水平,这给世界石油市场增添了新的阴影。其次,欧佩克第三大产油国委内瑞拉国内政局不稳,严重影响到原油的生产和出口。第三,今年5月,俄罗斯对尤科斯公司发出追缴巨额欠税最后通牒,尤科斯石油公司银行账户已被冻结,尤科斯公司面临破产威胁,直接影响到石油生产和出口,而尤科斯公司石油日产量为170万桶,占全球总产量的2%。!

6、投机活动为油价飙升推波助澜。石油供求关系趋于紧张以及各种地缘政治冲突频频发生这两种因素为投机活动创造了条件,国际投机商的大肆炒作,增强了人们对国际市场原油供给紧张的心理预期,人为抬高了国际油价。据估计,目前国际石油期货交易中,约有70%的交易属于投机行为。根据近期路透社的一份调查显示,分析家们预计投机因素使美国市场的原油价格每桶上涨了8美元左右。a)pB

未来数月国际油价走势的基本判断jHaoW?

对于下一阶段国际油价走向的判断,众说纷纭,但不外乎以下三种看法:一是继续攀升;二是高位运行;三是高位回落。ZpZ3G+

企业界、交易商以及投资分析师等认为,推高油价的一些关键因素短期内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国际油价短期内仍将居高不下。如果发生严重的冲击原油供应的,很有可能引发油价在现有价位上再次上涨,并突破每桶50美元的“大关”。一旦市场上缺少伊拉克和委内瑞拉的石油,油价将爆涨到每桶70美元的高位。Y pO

石油公司、产油国等认为,国际油价将高位运行,回落空间有限。下半年全球原油需求增幅放缓并不会导致油价大幅下跌,因为即使需求放缓供需缺口仍旧很大,油价下跌的空间有限。由于目前OPEC等石油产出地区的产能利用已经基本上饱和,因此油价走低的压力将非常缓和。唯一会推动油价跌势加剧的就是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出现硬着陆,因为这两个国家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和石油进口大国。|U~kT

部分国际机构认为,国际油价将从目前的高位回落。油价创下近50美元的高峰纪录之后,将在几个月内恢复到每桶30美元左右的稳定水平。一旦目前的动荡情况消失,市场力量最终将使油价稳定下来,并在几个月内恢复到平衡价格。因为实际上世界石油供应增长潜力大于需求,产油国仍有一定增产能力,加之国际能源机构成员国拥有几十亿桶战略石油储备,许多国家也正在建立战略储备,因此国际石油市场仍有安全空间。i

我们认为,综合分析各方信息,国际油价(WTI)维持在每桶40美元以上的高位运行时间不会太长,年底前有望稳步回落至每桶35美元左右的价位,全年平均约每桶38美元。这个判断基于以下几个原因:H`C9

首先,全球经济增长有放缓的迹象。今年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长向下修订至2.8%,明显低于经济学家3.6%的预期,增幅比一季度减少1.7个百分点;日本经济增长步伐也出现了放缓,二季度GDP仅增长1.7%,比一季度减少了3.9个百分点。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中国经济增速也会适度放缓,对石油的需求将会有所减少。因此,在高油价和全球性升息的双重打击下,世界经济增速有可能受到抑制,随之将会减少对原油的需求。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的预计,今年下半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速为2.6%,比上半年减少0.6个百分点。vG0Oy=

其次,经过一段时期的补充,原油库存有所增加。截至7月底,美国商业原油库存达到2.986亿桶,比上年同期提高1840万桶;而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6.645亿桶。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最新报告,全球石油库存今年前两个季度分别以每天30万桶和150万桶的速度上升。B~=a

第三,目前影响国际油市的几大不确定性因素有望缓解。一是随着伊拉克恢复主权,有助于国内重建进程和国内局势的缓和,稳定的国内环境是伊拉克向国际市场供给原油的前提条件。二是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在全民公决中获胜,将继续执政至2007年1月任期结束,这将有助于缓和委内瑞拉国内动荡局面,保证原油正常生产及出口。三是不管是被国有石油公司收购、外资参股,或是破产,历经近一年的俄罗斯尤科斯在近期将会有个了结。"H

第四,前期介入油价炒作的国际投机机构的高位获利了结,也将促使油价振荡走低。'

国际油价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_m;S

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快速发展使得对石油等能源消费急剧增加,而且进口逐年攀升,对外依存度不断加大。由于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实质性转变,高耗能产业比重过高,单位能耗的GDP产值过低;同时,我国尚未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石油市场体系,贸易方式单一,定价机制僵硬,市场反应缓慢。毫无疑问,国际油价不断飙升对我国经济运行和居民生活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高油价不仅增加外汇支出、加大企业成本、增加居民消费支出,而且将会加剧通胀压力。但是,目前高油价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趋势。n

国际油价攀升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qR+

1、增加外汇开支,加大外汇平衡压力。初步预计,今年平均每桶原油价格估计为每桶38美元左右,与去年28美元的均价相比,每桶上涨达10美元。预计我国全年将进口原油达到1.2亿吨,折合约8.8亿桶。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每桶上涨达10美元将直接导致中国全年购买石油多支出外汇88亿美元。而且,今年我国仅原油这一种产品的进口就将造成超过3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给我国贸易平衡带来较大压力。"G

2、加大企业成本,压缩利润空间。随着石油价格上涨,必然引起与石油相关产品的价格上涨,造成我国企业成本提高,直接给交通运输、冶金、渔业、轻工、石化、农业等相关产业带来程度不同的影响。在当前供过于求的国际国内市场上,这些产业因油价上升抬高的生产成本不能全部或大部分向下游企业或最终消费者转嫁出去,各行各业的盈利水平就会因此下降甚至导致严重亏损,企业可能收缩生产规模,全社会的经济活力会因此下降。-s2 f:

3、增加居民消费支出。个人消费者将直接成为高油价的承受者,今年以来,由于国际油价不断上涨,我国三次上调成品油价格,明显增加了部分消费者在这方面的支出,并导致部分消费紧缩或消费转移行为的产生。油价上涨已经成为今年家用轿车销售疲软的主要原因之一。h6

4、加剧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将抬升国内能源价格,并使以石油为能源或原材料的相关行业的价格上扬,形成新的涨价因素。我国始于去年底的新一轮物价上涨有两个源头,一个是粮食价格的上涨,另一个就是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由于国际油价不断大幅上升的压力,我国已经三次上调成品油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潜在通货膨胀压力。根据2004年5月国际能源署、OECD经济部和IMF经研究部合作研究的报告,如果油价每桶上升10美元并持续一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将上升0.8个百分点。aa

5、恶化我国外部经济环境。今年以来的高油价,已经对美日欧等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从二季度的经济数据来看,经济增速出现放缓迹象。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我国外部需求,影响到我国外贸出口。n

但是,高油价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基本趋势。首先,目前的石油价格上涨是各种偶然因素对接而成的结果,不具有长期性特征,油价将回落到一个较适宜的价位。其次,一系列宏观经济调控措施有助缓解中国石油市场的紧缺现状,缓解油价上涨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第三,目前我国企业的效益比较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化部分高油价带来的成本压力。今年前7个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保持了39.7%的利润增速。第四,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原煤等所占的比重约70%,石油约占23%,不具主导力量。原油、天然气的比重虽然在升高,对中国经济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其影响尚在掌控之中。第五,原油实际交易均价比人们通常印象中的价位要低。一方面,由于部分石油进口合同事先确定了价格;另一方面,大家普遍关注的纽约西德克萨斯原油是油质较好的品种,通常该油价高于欧洲布伦特油价每桶2-3美元,高于欧佩克一揽子油价每桶5-6美元。根据海关的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原油进口均价为每桶33.8美元,同比增长13%,成品油进口均价同比增长6.1%,远低于同期纽约和欧洲市场21%的涨幅。u]@m1

近期应取的应对措施4#0P5J

1、将节能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2003年,我国原油、原煤消耗量分别为世界的7.4%、31%,而创造的GDP仅相当世界的4%。我国的能耗非常大,能源利用率很低,节能的潜力巨大。面对不断攀升的国际油价对我国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的冲击,我们必须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全面开展节约能源活动,应将节约能源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a=

2、加快国内油品定价市场化步伐。目前国内“中准价格”仍由国家制定,且晚于国际市场一个月,从价格机制上看,中国油市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近日燃料油期货交易的推出,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但是,燃料油占我国石油消费总量的比重较小,燃料油期货价格尚无法达到整个油品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作用。而其他油品目前市场化程度较低,无法进行期货交易。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原油需求量不断增加,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以中国在亚洲原油市场所占的份额,推出自己的原油相关品种期货,完全有可能形成标志性的地区市场价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因此,我国应加快国内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步伐,改变油价涨多降少的状况,进一步规范价格形成机制,加快推出成熟品种的期货交易。]

3、利用部分国债资金开发利用新能源。开发替代能源、可再生能源是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潮流,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当务之急。我国在太阳能热水器、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地热暖和地热发电、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等方面已经具备与常规能源竞争的能力,只要适当给予政策支持,有望成为替代能源。增加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尽量减轻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是我国今后能源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可以考虑由利用部分国债资金,支持新能源的开发工作。y .UL

4、加大中国沿海石油勘探开发力度。目前南海、东海地区的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加大这些地方的勘探力度,可以增加中国石油的自产能力,可以减少对国外石油的依赖。我国在“搁置争议”的同时,应当积极开发这些;同时,必须保持和周边国家的良好关系,避免恶性石油的争夺以及保证海路石油运输的安全。[V

5、在国际油价高涨时尽可能调回海外份额油。近年来,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中石油在苏丹、委内瑞拉、秘鲁和哈萨克斯坦等国都有份额油,已经累计在海外生产原油6000万吨。另外中石化、中海油等中国石油企业也将触角伸向了海外。在国际油价大幅攀升,国内进口成本急剧上升之时,应当尽可能地将我国石油企业生产的份额油调回国内,减少从国际市场上直接进口原油的价格风险

科技在高速发展,人类社会距离不用石油的日子还远吗?

石油危机(Oil Crisis)为世界经济或各国经济受到石油价格的变化,所产生的经济危机。1960年12月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立,主要成员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南美洲的委内瑞拉等国,而石油输出国组织也成为世界上控制石油价格的关键组织。迄今被公认的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发生在13年、19年和1990年。

第一次危机(13年):1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并将其积陈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持续三年的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从世界石油贸易史的角度看,从1859年到10年,美国几乎一直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到了10年的时候,美国石油产量达到了顶峰,年产量达到了4.8亿吨/年。在这一石油产量高峰(Hubbert Peak)后,美国开始人为地降低本国的石油开量,进口中东地区的石油来替代本国的石油生产。美国在10年代后向海外转移的石油需求,促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这才是中东战争背后真正的经济推动因素。美国石油矿藏丰富,但许多近海油田长期以来一直被禁止开。相关禁令有两个,一是美国颁布的行政禁令,另一则是国会的法律禁令。只有两个禁令都被取消,石油公司方可在这些油田开石油。

目前普遍的看法是美国一手制造了石油危机,抬高了油价,达到破坏世界各国经济的目的,到现在美国已基本上控制了中东的大部分石油,都说石油战争是美国精心策划和发起的,其目的就是要搞跨敌对国的经济而更加有利于美国的经济发展。从直接的结果来看,第一次石油危机,也曾给美国带来积极的一面,首先危机引发了世界能源市场长远的结构性变化,迫使主要进口国积极寻找替代能源,开发节能技术。抑制了美国家的石油消费和进口,人从而促使美国提出各种各样的能源和能源政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比如居高不下的汽油价格促使厂家推出更多高能效的汽车:1990年美国汽车每加仑汽油的平均行驶里程较13年增长了40%。

但更深的逻辑或许是,美国将借此次石油危机转移国家对外负债,缓解通胀压力,继续维持美元摇摇欲坠的地位。正如次贷危机并未给美国经济带来根本性的打击,反而引发蝴蝶效应那样,在危机的蔓延中,美国将不良影响转移到欧洲甚至亚洲。

本次石油危机将载着美国的意图“潜行”。事实上,由于高精尖技术的发展,美国早已脱离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相反,许多新兴工业国家则难以抗住通胀压力。随着新兴工业国市场需求下降,资金撤出,美元将趁机回流遂而转强,美国的通胀也随之解决。更重要的是美国对外负债也大幅下降。如此,新一轮的世界经济调整周期到来。

天然气是具有光明未来的能源?

石油总有枯竭的一天。未雨绸缪,人类为了解决能源问题正在寻找替代方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源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可再生能源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风能、水能、地热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正在开发利用,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使用比例逐年降低。可燃冰、油页岩、页岩气等新的能源在不远的将来也将会得到大量开,甚至还有可能取代石油。近年来,我国原子能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华龙二号核电机组的建设,为核能发电安全提供了保障,势必会大力推广。中科大研发的核裂变小太阳可从海水中提取氘和氚,如果能得到普及将会有取之不尽的能源供人类使用。石油使用必将逐年减少,最终停止使用。

石油是自然的一种。人类使用石油的 历史 悠久,我国是最早发现和使用石油的国家 。石油从古代的泽中取火 ,到近现代的冶金、内燃机的使用,乃至通过石油制品衍生出各种原材料,包括纺织,生物制药,橡胶,高分子材料等行业都可以见到石油的身影。包括在肺炎疫情期间,生产口罩的无纺布所需的聚丙烯就是从石油提炼出来的。所以石油被广泛用于各种行业、领域中,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那么 科技 发展带来的创新,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不断提高, 科技 为人类生活带来了更多和更深远的影响。但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本质没有变 ,石油作为一种自然,也是被改造的对象。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类远离石油的日子不会不远,反而会更加密切。但使用方法和利用程度会更加科学,而不是滥用。正确使用和保护石油并不矛盾。

在能源领域,人类通过有效转变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核能 ,以及和通过合成技术逐渐发展的氢能,通过 科技 将这些自然有效转变成新能源,为替代石油这一不可再生面临枯竭的瓶颈提供不同解决路径。促进其它可再生能源的有效转变,是对石油的科学保护。 能为子孙后代留下福祉。但不是说弃用石油。

从生产要素原材料上看,石油应用也有广阔的舞台,远到化工产品的制造,近到随处可见的生活物品,无处不见其身影,可以说与生活、工作息息相关。无论从何种角度去评价石油,我们都无法拒斥它的存在。它就像神一样,时刻的呵护我们的生活品质。

石油的有效利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通过有效合理利用自然,人类的翅膀才能飞的更远。石油在古代用,现在还在用,将来应该还会使用。唯一的区别就是通过 科技 这一生产力所产生不同的驱动力,使石油正发挥着它应有的存在价值。

随着 科技 的发展,新能源替代石油的日子不会太远。

您好,我是双环数控,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人类距离不用石油的日子不远了,百年之内是可以实现的,如果你我能活到百多岁肯定能看到,可以从几方面思考。

一、地球石油储备有限。 据美国石油业协会估计,地球上尚未开的原油储藏量已不足两万亿桶,可供人类开时间不超过95年。而根据现在全球用油量来看,在2050前石油将会枯竭,之后的日子能源只能烧煤炭和矿物质。所以在我们这辈人要节约使用能源,到我们子孙后代怕是没有能源可用。

二、新能源的开发 。我们已经意识能源会用完的一天,在我们这代人就要为后代人留下财富和能源,比如太阳能、电动车代替燃油车、风能发电、天然气开发、页岩油开发、可燃冰开发等等,都是为了没有石油找好出路。石油能少用就少用,能不开就别开,像美国就很狡猾,国内大片大片的油田始终不开,天天想着怎么抢夺中东地区的石油,等别人家石油用完了,自己家锅里碗里都是油。

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国家乃至全世界都在提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发展的同时减少地球污染,节约环保。而不是为了国家快速发展而牺牲环境,过度使用地球,人是富裕了,国家也发达了,但是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家园已经满目疮痍,千疮百孔,工业废料成堆,垃圾成山,这不是我们希望的家园,而是人间地狱。

四、说到最后,可能大家觉得不在乎,跟自己没关系。 我现在连车都买不起还操心石油有没有?石油不光是 汽车 的能源,很多工业、机械、医疗、交通、通信、服装等等都是互联互通的。如果真没有石油的那一天,我们可能还会回到石器时代,过着原始的生活。

人类未来一定可以研发出替代石油的能源,但短期内不太可能。

石油是保障生产的血液,一直都是每个国家的命脉。但因为国际上几大石油产区联手后再控制着这条命脉,所以一些国家都在研究怎样以风电、水电、核电、特别是太阳能电代替石油,尽量摆脱对石油国的依赖。但这需要一个很艰难的过程。

石油为什么很难摆脱依赖?

作为燃料类。即便是新能源家用车能够普及,在载重方面,在工程机械车方面,在很多方面都离不开石油。

石油在化工用途上也很难替代,因为原油裂解后会变成很多基础原料,比如说乙烯,甲苯之类,这些基础原料再进行合成,变成一系列产品,比如说人造革、纤维、化学化肥、塑胶产品、人造橡胶,涂料,粘合剂等等,等于说我们的衣食住行全离不开石油。

随着 科技 技术加快突破,研发出更为实用、不用依赖石油、并能降低成本扩大使用面的新能源技术应该也会加快。

一次石油的价格波动就足以引发经济危机,所以整个世界都在加快研发清洁能源的脚步。

值得警惕的是,一旦我国没有自主掌握新技术,那么与石油一样,还是会被国外控制的。

加快对 科技 人员的保护,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不远

可不依赖石油能源,不过估计得到22世纪了。

远了去。

你看世界各国为了石油争个头破血流就知道了

人类 科技 发展,离开石油的日子不是远不远,是不但不能离开,而且还应该继续开发利用。

这里只代表个人的观点和视角谈谈有关石油方面的一些事:

一 石油作为能源

1 现在已知的能源,大体有以下几种:

物理能源,化学能源,核物理能源,反物质能源。分开解释:

物理能源: 反应前后只是物体的位置变化和其自身产生的形态变化,释放的能量相对较小;跟以后的动能武器不同。

化学能源: 反应后生成了新的物质,但新的物质还是有反应前的有关物质元素构成;释放能量较大。

核物理能源: 反应后形成了新的物质,这新的物质真是新物质,跟反应前的物质的元素性质完全不同;释放能量巨大。

反物质能源,反应后什么都不生成,真的化为“乌有”,释放能量特别狂大。(E=1/2mv?,v是光速)

2 纵观人类 社会 的发展史,就是能源利用中的逐步升级的 历史 ;从这些 历史 的表现推断,人类 社会 的发展的整个进程,到目前才只是处于少年阶段。

人类 社会 从有文字记载的的 历史 ,才只有几千年;其能源的利用仅仅是物理能源来支撑,这段时期的工业很少,业农牧业发展是主体。

3 石油煤炭的开发利用

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化生产代替手工操作,蒸汽机的发明使用,为煤炭作为化学能源的使用提供了前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电气化生产,石油煤炭作为基础动力能源开始全面为人类服务;第三次工业革命,自动化技术的到来,也是石油煤炭等化学能源作为基础,广泛的大规模的应用在农业工业国防等领域,极大的刺激了人类 社会 的全面发展。

石油燃料 汽车

二 石油作为工业原料

石油在其冶炼加工过程中,作为动力能源已被广泛使用;在其副产品和衍生物的开发利用还正在进行中,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 健康 ,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在一些 科技 尖端方面人们也正在开发利用。

在目前来看,人类 社会 真的要离开石油煤炭,其可利用的其他肯定是捉襟见肘。所以,石油煤炭在很长的时期内不会被人们抛弃使用,相反,人们在工业原料取用上,还会依赖于石油和煤炭,以及他们的衍生产品。

化学纤维工厂

三 石油煤炭利用中的题外话

人们总在担心,千百万年生物地壳变化形成的石油,人类在不到200年的时间内将要消耗殆尽。

其实大可不必担心,无机盐转化为有机物也是大自然的物质变化能力的有效范围;大自然的这种变化能力可能会超出人们的想象很多也很广。

对地球表面物资的有限消耗,还有可能对人类的自我保护有着一些天然的联系,也就是说,大自然中的物质能源,本来就是供其他物质动物或人类来有限消耗用的;若永远不用,也会严重影响自身的进步,还有可能演变成人类的灾难。

森林大火

举几个极端事例以供参考:

1 森林大火

当今全世界有脑子的人都普遍认为,广泛绿化是保护自然,保护自己的最有利手段,所以禁止砍伐树木以保护生态环境。

美国,巴西,澳大利亚,中国的森林大火提醒我们,森林树木的密植合理,或人为间作也很重要,砍去多余树株,合理面积的消防距离是很有必要的。当然了,乱砍乱伐是绝对不容许。

2 石油煤炭

《西游记》中的火焰山,估计跟煤炭自燃很有联系,裸露在地表的煤炭,经久不得开发使用,会有自燃形成,他们一旦自燃对环境的破坏程度跟我们用煤炭发电当量等同,我们为何就不能用来火力发电呢。

石油的利用,也跟煤炭作用类似。我们人类不开发利用,那么自然就会用来销毁,这过程也等同于人类的利用当量。

都说是 历史 上的几次大灭绝,是行星撞击的结果;其实还有一种力量也能造成这种结果,那就是: 全球性的大火肆虐。而造成这种肆虐的原因就是石油气--甲烷。

下水道,沼泽地,盛产石油地方的地表渗逸等都可以出现很多数量的甲烷气体,独联体有个国家常年的气体燃烧,也说明了这种气体的数量量级;中国南海的可燃冰也是甲烷的水合物结晶体。若有地壳变动,也有可能乱翻到地面上来。

而这些气体若不人为的消耗利用,经过长久的地质年代,就会在空气中大面积燃烧,产生的过低气压就会将海水卷上来,估计也会造成地球的生物大灭绝。

综述,人类应该按照自然规律对应自己的发展活动,一切太极端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充分的尊重自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持续发展进步。

说远不远,说近不近,人类要想彻底摆脱对石油的依赖,主要还是看全球人类的灵醒觉醒程度,本次文明是否为下届文明所替代?人类能否走出二元认识的封闭空间?如果在不久的将来,全球人类有幸大觉醒!全球人类整体意识灵魂水平提高,那么磁性文明将不期而遇,此时,我们人类才能谈得上是真正摆脱对对地球煤炭石油能源的依赖。否则,按照现代文明发展的丑陋意识,人类莫说摆脱对煤炭石油的依赖?人类能否将此文明持续下去?都还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在过去30年的时间里,天然气曾经仅有极少数的工业用户,而近年来,已成为一种广泛利用的能源,包括发电业和民用领域。OECD成员内天然气量的逐渐减少,人们对更加环境友好型能源的需求量增长,以及关键技术的突破普及等因素已经极大地增加了天然气的运输量和销售点。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工业观察家们预测,人类对天然气的需求量将以每年3.0%的速率增加,而最新的预测则认为,到2020年,天然气需求量的增加率将为2.0%,而同时期的石油需求量增长率则为1.3%。

然而,天然气有望在整个能源体系中获得最快的增长。在过去的10年间,发电业已经成为全球天然气需求量增加的主要驱动力,在新增加的需求量中,约一半来自发电业。在发电业中,40%以煤炭为燃料,25%以天然气为燃料,13%使用核能,天然气在发电业中极具竞争力。当前天然气价格的上涨与它们和石油的价格指数有关,当煤炭价格相对稳定时,就可能会降低发电行业中对天然气的利用程度。世界上6个国家的天然气消费就达到了全球天然气消费量的一半,它们是美国(23%)、俄罗斯(15%)、英国、加拿大、德国和伊朗,后4国的天然气消费量各占全球消费量的3.0%。迄今为止,全世界依然没有像石油那样的全球性天然气市场,但有3个分市场——北美、西欧和亚洲——它们各有不同的增长率。在成熟的北美与欧洲天然气市场,交易的天然气在能源中占到了25%的份额,目前依然分别以每年1%和1.4%的速度增长。在非OECD成员中,到2020年,预计天然气的需求量增加速度将达每年3.7%。在这些国家中,天然气的市场份额要比工业化国家中的小。由此可见,工业化就是天然气需求量增长的驱动力。

“到2030年,天然气有望取代煤炭,成为与石油并驾齐驱的两种初级能源,可占全球能源需求量中的23%。”

据预测,亚洲国家,如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天然气消费量都将大幅度增长,主要是用作燃料和化肥的生产原料。印度正在努力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天然气需求,已经设计了许多再气化的终端装置是一条LNG输送管线的末端,详见第6章。。在中东,天然气将越来越多地用于海水淡化,在工厂以及目前正以石油作为能源的工业部门中也将更为广泛地使用。非洲与拉丁美洲由于历史的原因,每年天然气的需求量增加速度可达近4.7%。许多国家正在将越来越多的天然气作为自己的能源,实现从油向气的转变,并以此应对气候变化。

天然气的突出优势:储量极其丰富。人们对天然气的需求并没有随着近年来的现而齐头并进,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开发新的天然气市场所需的投资要远比开发新的石油市场昂贵,因为基础建设需要的费用太高,在考虑到液化天然气时尤甚。这会产生大量的所谓罐储气,由于这种天然气不具备立竿见影的市场效益,所以价值很低,甚至一文不值。因此,天然气的R/P值量/生产量。资料来源:《欧佩克能源报告》,2007。在62年里增长率高于石油的R/P值50%。一个原因就在于近年来政局不稳定的中东地区所发现的天然气仅为全球天然气量的1/3,而那里的石油量却占到了全球量的2/3,但中东地区天然气的发现量与消费量同时增加。此外,欧洲与俄罗斯有天然气管线相连接,这两个地区拥有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市场份额(38%),而北美正在享受着自己天然气产量增加的喜悦——那里的天然气可以自给自足10年以上。

因此,美国的能源政策长期以来就是以允许天然气高度安全供给为基础制定的。人们突然发现,天然气的高价格出现在冬季。这是天然气的一个故事,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直到今天,它依然在全球能源框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是一个天然气占领西方能源市场的故事,虽然现在还是煤炭和石油统治着市场。勘探家们曾在发现天然气而不是石油时发出过诅咒和抱怨。当时没有人知道如何利用天然气,欧洲与中东地区都对天然气不感兴趣,因为那里缺少基础建设和天然气市场。1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当时所发现的天然气中约13%被烧掉了,这主要是在欧佩克成员内发生的。当时,天然气的故事正在发生着。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就已开始大规模利用天然气了,而意大利也已意识到自己巨大的天然气量的潜力。1939年7月,位于法国南部的油气研究中心(CRPM)在法国西南部的Saint-Marcet发现丰富的天然气,那里的气田成为天然气开发利用的摇篮。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气态烃才开始真正大规模得到利用,也使得用船运输甲烷的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13年世界能源市场预测时就应该真正意识到天然气的增长形势,当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随着水力发电能力的提高,煤炭的用量下降,当时核能发电尚不具备竞争力。这就引发了石油用量的历史性增加,在较小的范围内,天然气终于登上了能源的历史舞台。当时,人们还不了解全球天然气的量,预测其储量可达8.5万亿立方米。随着荷兰、苏联、法国(1951年在法国的Lacq再次发现天然气田),尤其是在阿尔及利亚的撒哈拉地区这归因于1956年在Hassi R'Mel巨型天然气田的发现。丰富的天然气的发现,人们对全球天然气量的预测也增加了。1956年,在阿尔及利亚发现了巨型天然气田,这座位于Hassi R'Mel的天然气田的储量可达1000万亿立方英尺。然而,仅在10年间,全球探明的天然气量就已翻番,而且以相同的速度继续增加。

天然气的历史性增长也归因于它具有比城市煤气更大的优势,天然气中富含的甲烷使其具有远高于煤气的发热值。但是,在天然气能够成为主力之前,工业界必须修建一些以前使用煤气时并不需要的新型输运与配气设施。而且,这种新型能源不像电力和石油那样拥有可靠的用户,它必须发挥优势,展开竞争,以获得市场份额。然而,从别的能源逐渐转向甲烷的市场变迁在各国不尽相同。天然气的市场份额取决于天然气田的距离、其他类型能源的供应情况以及消费者以前所需能源的类型等因素。所以,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用途而言,甲烷的市场份额波动极大。具竞争力的价格意味着天然气在工业部门、海水淡化、石油化工和电力市场,以及用作燃料的民用与服务业领域都受到青睐。然而,即使许多行业部门都尝到了使用天然气的甜头,但在运输业中,天然气却从来没有真正取得替代其他燃料的主导地位。

在20世纪60年代,实际上直到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天然气输送通常都是以管线方式完成的,尤其是国家之间的输送。但在国际市场上,天然气的液化与海上运输渐渐成为主要的输送方式。随着液化天然气链的发展,妨碍天然气用量增加的主要技术瓶颈如长距离的运输等困难逐渐被突破或克服。人们整整花了半个世纪才完善了天然气的液化技术。美国人于1917年完成此项技术的应用,为世界第一。随后是苏联,他们希望将来自亚速海的天然气用作燃料。20世纪30年代末期,液化天然气的储存再次被提到议事日程上,美国人很精明,他们用液化天然气来缓解当时的能源需求紧张问题。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天然气公司成为建造先导天然气液化工厂的基础。同时,越过大西洋到英国伦敦,Alfred Egerton爵士正在从事世界上第一台使用液化天然气的小轿车的研发工作。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石油的短缺促使发明家们在这一领域投入大量精力:使用压缩气体的汽车以液化天然气为燃料,10年打破了世界陆地行驶速度记录。在法国西南部地区开始行驶,而伦敦的公交车也用上了液化天然气。但是,这些关于天然气应用的早期实验受到了供给限制的牵制。在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Cleveland)建起一座液化天然气工厂,1944年,该厂发生了一系列事故,3个储存球形罐中的一个报废,新生的液化天然气工业前景暗淡下来。20世纪50年代,人们实现了液化天然气的海上运输,液化天然气海上运输的首航是在英国天然气协会的协助下由几家美国公司完成的。接下来的关键性突破出现在1959年。当年,“甲烷先锋(Methane Pioneer)”号液化天然气运输船世界第一艘甲烷运输船,于1959年用一艘驳船将液化天然气从美国运往英国。携带着5000立方米液化天然气横渡了大西洋。然而至此,液化天然气仅仅是停留在人们印象中的一个缩略词而已。

在随后的年代中,法国公司在开发这种新技术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即使1956年发现了阿尔及利亚的Hassi R'Mel大气田,法国人依然不知道怎样把它运往欧洲市场。1961年,法国人决定向更有经验的美国人和英国人求助,在阿尔及利亚的Arzcw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大型天然气液化工厂。一个新公司Compagnie Algerienne du Methane Liquefie(CAMEL)成立,其目的在于实现天然气液化加工的商业化。不久,第一座商业化液化天然气工厂建成,开始从阿尔及利亚向英国运输液化天然气。首次海运从1964年开始。1964年,在北非与西欧之间建起了液化天然气的输送链,由两艘货轮担任运输任务。1965年,法国人拥有了自己的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号。在20世纪的前10年间,市场上对法国人的液化天然气运输技术十分欢迎,由Technip和Air Liquide开发的Teal液化加工技术被应用于阿尔及利亚的Skikda液化天然气工厂,设在圣纳泽尔(Saint-Nazaire)、敦刻尔克(Dunkirk)和拉西约塔(La Ciotat)的修船厂也开始利用由法国公司Gaz-Transport和Gazocean- Technigaz开发的技术建造一些多功能的油罐车。不久,这种竞争就催生了体积增加4倍的油罐车(容积从2.6万立方米增至12万立方米),储存设施也随后跟上。

在太平洋遥远的另一端,日本的火力发电厂也将自己的燃料系统转变为燃气系统,以减少空气污染。在此时期,是美国带动了对天然气需求量的增长,并促进了远程运输天然气工业的长足发展。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天然气就坐上了美国人能源消耗量中的第三把交椅,美国即便是重要的油气生产国,却也依然需要进口。因此,美国的EI Paso公司与阿尔及利亚签订了一个重要的供应合同,新的液化天然气规划方案虽然昂贵但可由长期供货合同提供保障,不久这种新型燃料就风靡全球。世界各地纷纷修建起一条又一条液化天然气输送链:从委内瑞拉通往美国,从尼日利亚通往南美,从中东通往俄罗斯和日本,从北海、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甚至厄瓜多尔通往世界各地。然而,这种新型能源即使有这些优势,在天然气能够成为20世纪70年代国际能源大局中主角之前还必须克服许多障碍,它的地位至今仍在变化,角色越发重要。

部分国家天然气储量图 单位:万亿立方米

天然气足够丰富,谁是天然气的供应者?活跃的石油勘探始于20世纪初期,但天然气的勘探却是近些年的事情。然而,随着天然气登上世界能源舞台,人们对天然气的勘探力度也大大增加。从15年以来,一些新的发现、重大技术突破以及深海区域勘探的加速等促使全球天然气储量稳步增加,当年的预算储量为60万亿立方米。2008年,全球天然气量已达177.4万亿立方米,这意味着按2007年到2008年的消费水平,这些天然气可供人类使用65年(即平均储量寿命)。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主要集中在全球3个国家内,但天然气储量在3个国家中的分布却不同:俄罗斯约47.59万亿立方米。(27%)、伊朗约27.51万亿立方米。(15%)和卡塔尔约25.79万亿立方米。(13%)。这些国家所拥有的天然气储量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全球已发现的天然气中约80%分布在20个国家中,而80%的石油储量则分布在10个国家内。比如中东地区的产油量虽然占到全球总产量的30%,但天然气产量却仅为全球总产量的10%。而实际情况正是这样,大量已发现的天然气储量依然在地下等待开发。俄罗斯、阿尔及利亚、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约7.04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拥有丰富的天然气,但只有当需求量进一步增加,促使人们加强投资力度时才可能开。国际能源组织指出,从现在起到2030年,全球天然气工业需要以平均每年1500亿美元的投资力度来进行完善,尤其以北美的投资费用需要量最大,因为那里的天然气需求量不断增加而建设费用却很高。在俄罗斯,投资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多,那里一些已经向欧洲供气多年的大型气田的产量已经下滑,而新的气田却尚未正式投产。

从卡塔尔的地图中可以看出,它的北部油田与伊朗的海岸线非常接近。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田是卡塔尔海上的北部气田卡塔尔的北部气田(North Field)吸引了包括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性石油企业在内的所有发达国家的关注。该气田位于波斯湾的卡塔尔水域。研究表明,目前确定的天然气储量大于900万亿立方英尺,这使得该气田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整装非伴生气田。虽然早在11年就发现了,但直到1991年,当卡塔尔石油部门在首次向当地输送天然气时,才真正了解了它的规模——它具有每天产出8亿立方英尺天然气的产能。在随后两年中,新的液化天然气项目开始实施,即Qatargas项目和Rasgas项目。目前这两个项目均已完成,每年的产量可达2600万吨。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该气田的开发也在加强。到2010年,卡塔尔的液化天然气产量有望达到年产7700万吨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卡塔尔已与多个国家签署了提自北部气田的天然气合同,以液化天然气或以管线进行运输,卡塔尔还与几家国际石油公司签订了风险投资天然气利用项目的协议。,预计天然气储量可达25.79万亿立方米,足以用最佳的开发方式供气200年。第二大天然气田位于波斯湾伊朗水域的南帕斯(South Pars)气田。该气田与卡塔尔的北部气田相连,预计天然气储量为8万亿~14万亿立方米(280万亿~500万亿立方英尺)。

天然气勘探开展较晚,这意味着待发现的天然气储量将多于待发现的石油储量,若加上深层气和非常规天然气储量,这一特点将会更加突出。观察家们预测,未来还可能找到50万亿~700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海域将更具发现潜力,尤其是深海区和极地区,那里的勘探开发作业已经从石油勘探开发技术中获益。然而,某些国家,如埃及,就在该领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非常规天然气包括煤层气、致密气(产于渗透性极低的砂岩储集层内的天然气)和页岩气。

美国在这些领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在美国国产天然气中,近三分之一为非常规天然气。从全球来看,煤层气的量预计可达100万亿~260万亿立方米,但是这种天然气的开发会造成对环境的重大冲击,因为在开发过程中会用向深层注CO2提高收率作业方式,因此会导致碳的溶解。此外,煤层气的开发还将面临两个主要障碍:煤层气的储集层特征以及大量需要处理的生产用水。致密砂岩气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术语,用于具有极低渗透率(小于0.1毫达西)的砂岩气藏,然而,低渗透率意味着天然气在岩石层内的运移难度很大,使用常规天然气的开技术开发这种天然气就不具经济价值。据预测,致密天然气的量约为400万亿立方米。页岩储集层也是一种低渗透性岩石,这种岩石内的天然气为游离态或被有机质颗粒吸附(如煤层内的情况)。据预测,页岩气的量约为40万亿立方米。在未来的10年到20年内,北美洲约一半开发项目的目标就是这种非常规天然气。美国在达到其天然气产量高峰后不久就开始对煤层气、致密砂岩气和页岩气的勘探与开发,并成为该领域的领军者。虽然石油工业界知道怎样去开煤层气和蕴藏于页岩、砂岩内的天然气,但用于开天然气水合物的技术仍在探索中,这些依然未能投入工业化开。

这种天然气常常稳定地存在于海域,它可以使某些目前还在进口天然气的国家一跃成为主要天然气生产国(如日本和印度尼西亚)。一些国家,如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法国等已对天然气水合物表示出极大的兴趣,投入大量的研究力量。最终,可以经济性地开的甲烷体积还难以预计,而且关于它的争议也依然很多。

“地球上大约有20000万亿立方米天然气水合物等待我们去开发(它的储量是目前已探明天然气储量的70到130倍)。”

天然气——全球经济发展的动力能源,也是石油可能的替代物。液化天然气在天然气运输领域已经得到了极展,因为液化天然气工业已经开发了可以降低液化加工成本的高效技术。另一个有利之处是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的运载能力明显增加,这可以使液化天然气的价格下降,从经济上分析更加划算。现代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的运载能力可达14万立方米,最大运输量可达25万立方米。再气化已经开发出最新的加工处理技术,可以将气化加工厂从陆地移到液化天然气运输船上,以避免引起周边国家的抱怨。人们还将一些小型液化加工厂建在驳船上,对那些自远离消费区的量较少的遥远海上天然气田的天然气进行加工,这是一种特别有利的方式(全球天然气约10%的储量分布在那里)。人们已经找到了500千米到1000千米范围内短途运输天然气的方法。比如人们正在开展天然气压缩的研究,用此技术就可以将天然气从中东运往印度。将天然气转化为石油产品[天然气制油(GTL)],有望开辟一个新的天然气开发领域,进而扩动机燃料的市场(尤其是柴油燃料市场)。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石油产量将会下降;到2015年,每辆汽车的公路燃料消耗量将会下降15%~20%;在2015年到2035年期间,天然气可以弥补石油短缺;2050年以后,天然气水合物可以成为石油的替代品。据此观点,天然气的开量可能依然达每年4000万亿立方英尺以上。

天然气是全球第三大一次能源初级能源一般指一次能源,是指自然界中以原有形式存在的、未经加工转换的能量。又称天然能源。。在全球的天然气产量中,约85%为当地消费,其余的或以管线或以液化天然气的形式供国际市场交易。如日本是一个能源短缺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气进口国,其进口的液化天然气已达全球液化天然气需求量的一半以上。虽然液化天然气对全球能源的贡献相对较小,但日本和韩国都已把其作为天然气供应的唯一来源。对一些国家来说,如法国、西班牙、比利时,液化天然气在它们的天然气供应量中所占的比重已相当高。天然气有望在世界初级能源市场中扮演一个更加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出于缓解环境压力且相应的技术已经发展成熟的形势下。而且在发电业中,天然气的地位更加突出。随着本地量的下降,国际天然气交易规模将会扩大。如今,液化天然气已经占到了全球天然气消费量中的4.5%。